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16)
记得那是1976年的冬天,210潜艇要去执行一次远航任务。我这个刚上艇不久的新兵蛋子,因为一个战友生病而得到这次远航的机会,让我兴奋地一整晚都没有睡好。
出航之前,艇长王忠和、政委王学芳给我们作远航动员。王艇长对大家说:这次远航训练十分重要,检验210艇全体官兵的政治、军事素养和实战能力的时刻到了!210艇能否成为捍卫祖国海疆的坚强力量,就看这一次的表现了!
在那次大会上,各部门负责人汇报了本部门的机械装备情况,还有同志满腔热血表决心。整个动员会严肃而热烈,年经的我热血沸腾,真应了那句豪言壮语:时刻准备着上前线!要知道,当时我们同年兵分到210艇上的一共是21人,但这次参加出航的只有10名!这心里的高兴劲儿,现在想起来都无比自豪。
这是210潜艇入列以来的第一次远航,计划时间为一个月。出航那天早晨,我被一声急促的起床哨惊醒,我的动作异常麻利,不到十分钟洗漱完毕,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远航必需品,集合上艇,备航备潜。我被分配在艇尾七舱,整个舱室有五名同志:鱼雷军士长、一名舰务兵、一名舵信兵和两名鱼雷兵。
一切准备完毕,在汽笛声中,我们的潜艇离开码头,向预定的海域驶去……
海上的风很大,潜艇左右上下剧烈摇晃,可怜我这个新兵哪见过这场面,一下就蔫菜了,吐了好几回。军士长和老兵们心疼地劝我吃一点东西,实在不行喝点汤也行,不然这一路胃可有的受了!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分,我身体的感觉好多了,但更要命的是睡觉。潜艇上的床铺宽度约50厘米,上下间的距离也只有50厘米,人只能爬进去,还不能自由翻身。我有个毛病,不关灯睡不着。望着别的战友呼呼大睡,不禁感叹:不当兵真不知道其中的艰辛呐!
潜艇下潜后,由于舱室气压不断升高,耳朵时常很痛。军士长告诉我,要把嘴巴张开,这样才会好受一些。按照他说的方法一试,果然奏效。
我发现值更的同志总不时地拿仪器测量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并不时向指挥舱报告。后来我知道了,原来由于潜艇一直在水下航行,没有新鲜的空气进入,全部艇员的氧气都要靠再生药板来供给。再生药板通过化学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产生少量氧气。听说,那些药板很贵,一个舱室用的药板就可换一辆苏联伏尔加汽车呢!因此,必须要时刻监测,绝不能浪费!当我明白了这点之后,但凡轮到我值班时,我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不是测量就是看书,为此还受到领导的表扬。
慢慢地适应了海上的生活,我却有些迷茫不知所措。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枯燥、无聊:不能随意走动,脚上时常有浮肿,关节会偶尔疼痛,我们最多的运动是利用管路当单杠,做做引体向上,或者趴在地板上做做俯卧撑,简单活动一下四肢。这种水下生活,对我们艇员来说,无疑是一种体质上的考验、意志上的磨练、性格上的培养。在那段时间里,我最喜欢读我们自办的《水下战报》了。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会把自己写的诗歌啦,日记啦,以及平时搜集的家乡政策啦,等等,拿去投稿,看到自己的文章登上《水下战报》,开心之极!
远航生活,最难的就是时间过得慢。甚至连白天还是黑夜都搞不清,只能靠艇上的24小时的时钟来分辨昼与夜,所以每当看到24点时,就会格外高兴:一天又过去了,新的一天开始了!远航期间,淡水也特别紧张,每天限量供给。说实话,我们这些生活在七舱的人,有时还能“开小灶”,多用一点,但是也不能过于讲卫生。反正在同一舱内,看谁都是一个模样,官兵一致的背心、裤衩,有的还光膀子。特别是轮机舱温度高达40多度,噪音很大,个个汗流浃背。所幸我们的舱室温度较低,不少人羡慕我们。轮机兵来7舱上厕所时,总是在我们那多说些话,其实就是为了多舒服几分钟。
这次出海,历时一个月。听说要返航了,大家的脸上浮现出胜利的喜悦。潜艇终于浮出水面,军士长拍拍我的肩膀说:“小钱,我带你去舰桥吸吸新鲜空气!”(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