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2)

每逢休息日,我们三四个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赶海挖蛤蜊,每个人拿着自己用铁丝做的小耙子,我还要带上脸盆,等到海水退潮海滩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就能挖到半脸盆。然后大家各自分工,有的负责拾柴禾,有的负责用石头垒“锅灶”,有的洗蛤蜊,接着点起火,把脸盆放到火灶上加上海水,剩下的就等着吃美味海鲜了。有趣的是,大家围着脸盆,眼睛紧紧盯着蛤蜊,开始时耐着性子装出“绅士”风度,随着水温慢慢升高,个别蛤蜊才刚刚张口,就有耐不住性子的“勇敢者”,迫不及待的从滚烫的水中捞出来,硬是用手把还没完全开口的蛤蜊掰开,尝起鲜来。这时总是大家最开心最热闹的时候,“勇敢者”出的洋相,成为之后几天里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

蛤蜊全都开口了,也就是熟了,每个人拿着各自备好的大蛤蜊皮或是海蛎子壳,倒上我们每周六会餐桌上没舍得喝的葡萄酒,开始狼吞虎咽地享用这原汁原味的海鲜大餐。那个美呀!真有胜似神仙赛过神仙的感觉。有时蛤蜊肉里有沙子也顾不上吐,呷上一口酒,囫囵吞下去,还美其名曰:有助消化功能。此时此刻一周战备训练的疲劳、枯燥与烦恼都随着盆中的水蒸发了。

赶海要算潮汐,为了把握好最佳时机,我专门去请教航海长。他教给我一个青岛沿海潮汐的简易计算公式,虽然计算出来有一定的误差,但对赶海影响不大。这个公式简便易记使我过目难忘,甚至还在我后来做参谋工作时发挥过作用。有时潮汐正好赶上开饭时间,我们就派一两个人在海边先干着,其他人还要遵守纪律排队去食堂吃饭,当然不能忘记要把好吃的带给海边的弟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赶海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兄弟艇上的战友也三三两两地加入进来,这块有限的资源开始萎缩,甚至到了赶一次海的收获已经满足不了打牙祭的地步。我们只好开始寻找新的阵地。

有一次夜间充电结束,正值落大潮,看到有不少螃蟹、海螺趴在码头岸壁上,不禁有些心动。岸边拴着一条小木船,那是海带养殖场的工人师傅用的。顾洪法便下去熟练地摇起船橹,一会儿功夫就收获了很多“战利品”。我们悄悄回到艇上用电灶煮熟,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才回去睡觉。这次的新发现,为我们此后赶海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记得有一次出海训练,气候非常恶劣,风大浪急,很多人都晕船了。我平时晕船就很厉害,那次当然无法逃脱。出海回来后浑身无力,没等熄灯就早早上床休息了。刚刚吹过熄灯号,陈再恒回宿舍把我叫醒,说有海鲜大餐。虽然身体很不舒服,但一听说有海鲜,我一骨碌爬起来,来到艇上。金廷友、蔡海泉都早早地在那里了。他们告诉我,老顾又去赶海了,把海货拿回来就睡觉去了。老顾临走还说,老韩今天吐得厉害,叫他多吃点,这叫“堤内损失堤外补”。老顾经常是只干不吃,看着战友们把他收获的海鲜美味一扫而光便美滋滋的。他对赶海颇有经验,只要他出手,就没有空手而归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准备乘交通艇回家,老顾提着一条大鱼追了上来,让我带回家去尝尝,说是他刚刚下了钩,就钓了这么一条大鱼上来。

谁知好景不长,不久有人告诉我,在艇上用电灶煮海鲜的事被张连忠艇长知道了。我们像一群做错了事的孩子,等待老师处罚。张艇长管理部队非常严格,而且不讲情面,艇上很多人挨过他的严厉批评,像我们用电灶煮海鲜这样的事情,是肯定要挨一顿批的。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他既没有找我们单独谈话,也没有在军人大会上点名,不知是他因为忙别的事忘记了,还是给我们几个老同志留点面子。尽管他没有当面批评我们,但是我们心知肚明,一点也不感到轻松,于是决定就此收网。

张艇长“扼杀”了我们赶海的乐趣,我们丝毫也不怪他。冷静想想,部队毕竟是个执行战斗任务的特殊群体,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很难培养出战斗力的。张艇长比我们年长十多岁,参加过解放战争,多次荣立战功,可他常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身先士卒,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中修出厂的127艇带入了战备值班艇行列,在全艇官兵心中有极高的威信,我们不能再给他添麻烦了!(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2]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