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青岛莱阳路8号
青岛市莱阳路8号原是“德国船坞工艺厂徒工学校”,解放前它一直是德、日侵略者以及国民政府的军港和海军军事要地。青岛解放后,莱阳路8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快艇学校所在地和鱼雷艇的发源地。我参军入伍后,于1967年5月8日奉命来到鱼雷快艇第一支队(即青岛莱阳路8号,今海军博物馆所在地)工作。根据老首长老同志的叙述以及对史料的研究,现将所知道的莱阳路8号起源及发展历史梳理如下。

位于莱阳路的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
原是“德国船坞工艺厂徒工学校”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将栈桥至小青岛的海面改名为维多利亚海岸。后沿海岸线命名为莱阳路的街道起始于原青岛二中(今育才中学),而编为8号门牌的原是“德国船坞工艺厂徒工学校”。其历史渊源和由来要从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于1900年在今大港修建了船坞工艺厂(亦称“青岛水师工务局”、“水师工厂”,1907年改称“青岛船坞厂”),1902年4月,为其开办了徒工学校(即:“水师工业学校”、“船坞工艺厂职工学校”),工厂首批在山东境内招收了80名徒工。该校设总办(即校长)由厂总技师兼任,实际工作由德国海军委派的副总办负责,另外还聘请1名中国人任副总办,兼汉语教员。
学校招收年龄在15—20岁的中国青少年,经过体检并请人作保方可入校。入学后有3个月“试用期”,主要是为工厂干活,合格以后才能作为正式生,学生按照钳、焊、电、锻、铆、木、漆等不同工种编班。除学习不同工种的技术课外,还学习德语、中文、算术等。具体情况是:“头两年间他们每天早晨7—8点进行德文的读、写、计算和工程教学课,每天晚上7—8点学中文。从上午9点至下午5点半及在第三年和第四年从每天早晨6点半起他们在船厂的各自车间或办公室包括1小时午休进行手艺方面的培训。”
德国殖民当局为其确定的目标是:“一方面为工厂造就了廉价的今后可从事工头工作的中国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为私人工业培养了这种劳动力(他们在完成总督府工厂所规定的任务后,可另谋职业),并在华人中建立起一支先行的工业工人的骨干队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学校供伍。”(德国胶澳总督府:《胶澳发展备忘录》)。
给学生膳食和服装,计日发给工资。工资标准具体是:“第一年工资每天为0.20银元,第二年为0.25银元,第三年为0.30银元,第四年为0.35银元(1银元﹦1.80-2、00马克)。”(引自《青岛船坞工艺厂中国工匠的培训》)学满后工作2年才能晋升成师傅或工匠。学生4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发给文凭。多数学生被派到工厂做徒工,有的被推选学习打字、会计等。还有的学生被派或受聘到德国驻青岛的一些机关、洋行和工厂任职。该校开办了12年,总共培养学生1200余人(引自《青岛市志·教育志》第267—268页、《青岛开埠十七年》中国档案出版社)。

该校于1914 年停办,“德国船坞工艺厂徒工学校”内,建有一座三层楼的校务部(即解放后快一支的司令部)、学员大楼(即后来的水兵大楼)、学校教工宿舍(即快一支首长的办公处)等建筑。
此后,青岛先后受到日本侵略者的两次占领(1914年11月7日—1922年12月10日、1938年1月10日—1945年10月25日),中国北京政府一次统治和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两次统治(1925年5月——1938年1月9日、1945年10月25日—1949年6月1日)。莱阳路8号作为国内外统治者的军港,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它才回到人民的手中。

博物馆内的常规潜艇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