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青岛莱阳路8号(2)
鱼雷快艇的诞生地
1949年4月23日,强渡长江天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总统府。就在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乡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驻地宣告成立,由原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1月12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任命萧劲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接着,海军开始组建护卫舰、鱼雷快艇、高射炮兵等部队。8月初,在青岛莱阳路8号成立编号为63号、64号的护航舰,有冯尚贤(后任旅顺基地司令员)、徐世平(后任北海舰队参谋长)、郑星松等人,王苏南在护航舰64号舰任实习航海员,并以护航舰的军事技术骨干筹备成立快艇部队。
第一支鱼雷快艇部队的组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建军先建校。8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快艇(鱼雷艇)学校在青岛成立,其基础为安东海军学校干部训练队,邓兆祥任校长,朱军任政治委员,校址就在莱阳路8号。海军首长要求学校在6个月至1年内培养出鱼雷快艇部队的学员,迅速建成一支能执行战斗任务的鱼雷快艇部队。学校主要任务是培训鱼雷快艇艇长以上的指挥干部和轮机长、水手长、以及各类专业兵。具体任务:一是,训练近海鱼雷艇学员,包括艇长、水手长、轮机长、枪炮兵、鱼雷兵、轮机兵、电讯兵以及中队以上领导干部。二是,按毕业学员的水平和能力,由学校负责编配成艇和艇队建制,组织实习形成战斗单位,然后调往各军区海军。三是,在训练学员的同时,学校负责筹建青岛鱼雷艇基地,包括码头、轮机修理所、鱼雷检查所等设施,并筹建了青岛鱼雷快艇基地。这样,在前苏联海军专家帮助下,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紧张筹备,学校于10月9日开学。11月,从苏联购买的6艘旧鱼雷快艇到达青岛莱阳路8号军港,当时是用火车运来的。王苏南任111号艇艇长,韩明歧任112号艇艇长,崔捷任113号艇艇长,范永康任114号艇艇长,王健秋任115号艇艇长,滕远任116号艇艇长。此时,仅有这6艘鱼雷快艇,那可是宝贝疙瘩了。王苏南、韩明歧、崔捷、滕远均是1926年出生的都属虎,被称为“四虎艇长”。

1951年,海军组建鱼雷快艇中队,刘秉义任中队长,魏岱峰任政委,再就是王苏南等人任艇长的6艘艇。当时,鱼雷快艇部队干部就这8人。不久,朱鸿禧、纪智良、铁海江等人也调到鱼雷快艇部队,王苏南曾给予指导训练。鱼雷快艇学校第一期共培训出学员897人,配备了42艘鱼雷快艇,成立了4个鱼雷快艇大队,即21大队、31大队、41大队、81大队。这就是鱼雷快艇纵队的前身,此后改为鱼雷快艇第一支队(以下简称快一支)。

1951年至1952年,将原是连接小青岛小石路改造成防波堤,长约800米。后来在小青岛向栈桥方向筑建了一座防波堤,还设有航标灯。这样,莱阳路8号码头就可以安全地停靠舰艇了。从此,快一支就座落在黄海之滨,与美丽的小青岛、秀美的栈桥、濒海临风鲁迅公园和异峰突起的小鱼山为邻。1951年5月,朱德总司令和罗荣桓、罗瑞卿、肖华、甘泗淇等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陪同下,途径莱阳路八号码头视察青岛基地巡逻艇大队,当时鱼雷快艇学员还列队欢迎首长。该校保卫科保卫员王福才(后任快一支司令部副参谋长、离休干部)就在防波堤拐弯处迎接朱总司令等首长,还向他老人家敬过军礼。
1952年,朱鸿禧、纪子良、铁海江等随31大队到东海执行战备执勤等任务。1954年11月14日,他们驾驶鱼雷快艇将国民党台湾当局“太平”号护卫舰击沉于浙江大陈至渔山之间海域。这是人民海军鱼雷快艇部队组建后首次参战,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该大队。

此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人民海军也在不断发展,从而莱阳路8号成为人民海军鱼雷快艇的摇篮和发源地,鱼雷快艇第一支队(正师级编制单位)就在此诞生。陈绍海、魏岱峰、李子健、李如阜、许凤林、杨礼仁、缪恒信等先后任快一支支队长;彭布、张慕水、宋和亭、连跃庭、霍增禄等先后任快一支政治委员。

此后,又相继组建了快艇第六、十一、十六支队,从渤海到黄海、东海、南海都有英勇的“海鹰”在海面驰骋,成为保卫祖国海疆的“轻骑兵”。人民海军鱼雷快艇部队从这里驶向祖国的四大领海,并且为导弹快艇部队的筹备建设输送了大批的军事、技术等人才,它们和其他兄弟水面舰艇部队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海防长城。
同时,莱阳路8号院内还驻有海军第一工作队(即侦察大队的前身)和防险救生大队。第一工作队在小青岛上,小青岛上有一座在夜晚闪烁的灯塔。我记得1967年5月刚到快一支时,经有关人员的允许专门爬上过此灯塔,是螺旋式的旋梯。防险救生大队在1977年4月至1980年8月,参加了打捞“阿波丸”等客货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博物馆内的第一代国产驱逐舰首舰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