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的潜艇部队(2)
除不完的铁锈 学不完的潜构
“除不完的铁锈,学不完的潜构”,这是我到代职部队后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据说,这是潜艇部队的一句行话,凡是干过潜艇工作的人都知道。
除铁锈好理解。潜艇偌大个钢铁躯壳,终日与大海为伴,风吹浪打、日久天长被锈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所以,为了保证潜艇的使用性能,潜艇兵一项日常性的维护保养工作就是除锈,用一特制的小铁锤和小铁铲将艇身上的锈敲掉或铲掉,然后刷上油漆再等铁锈生长出来。当潜艇停靠在码头保养时,经常可以看到潜艇兵除铁锈的身影和听到叮叮当当敲铁锈的声音。
学潜构就有点让人费解了。潜艇结构在设计图纸时就已经定型了,出厂下海后更是不能轻易变更的,怎么会学不完呢?我一到部队,就东借西找划拉了许多关于潜艇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包括《潜艇结构》、《潜艇操作条例》、《海军舰艇条例》、《损管操演守则》等书籍,试图下点功夫把它弄明白。一位资深的潜艇干部看到我学习的认真刻苦劲,给我泼冷水说:白搭,我搞了30多年潜艇,还在潜艇学院专门学习过四年,现在潜艇上的有些阀门、部位还叫不上名。一席话,把我的学习热情一下子给浇灭了。
其实,下到潜艇里面钻上一钻,面对满眼密密麻麻的网线、令人眼花缭乱的信号灯,听艇员用各种专业术语喊着战斗号令,何止是学习热情没有了,眼睛不花、脑袋不痛那才叫怪呢。潜艇内部结构庞杂、机械仪器数以千计,具有比较高的技术含量的部分占百分之七八十。单是舱室里大大小小的各种阀门,种类繁多,就让你数也数不过来。举一个小例子:潜艇中的排污系统与其他诸如指挥、火控、声纳、机电系统相比,应该说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部位,但光是这一个部位,就有供气阀、减压阀、供水阀、均压阀、疏水阀、放水阀、船舷阀等大大小小数十个阀门。我问过一位艇长,潜艇中究竟有多少阀门?他说,在潜院上学时记过一个数,但现在说不太准确了,几百个不止,上千个应该是有的。这么多的阀门,光是记住它们的名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有那么多别的构造。但自己既然到潜艇部队来代职,一些必要的潜构还是要学的。依照从事理论工作多年的经验,用系统论的方法,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进行突破,总会把潜艇学个八九不离十吧。但想起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说过的一句话:“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于是脑袋又大了。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艘军舰是一个国家现代大工业的缩影。他这里指的军舰是水面舰只,那么,一艘潜艇呢?潜艇技术比水面舰艇技术更加复杂,它对材料、工艺、动力装置、操纵系统观通设备、武器装备等都比水面舰艇有更高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一艘潜艇就是一座现代化的海下流动城市。高技术的装备需要高素质的驾驭者。操纵潜艇在大海中沉浮驰骋,不仅要求指挥员具备较高的指挥能力和技术素质,而且要求每个艇员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任何一个人、一个部位、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闪失,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造成艇毁人亡。所以,当一名合格的潜艇兵自然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当潜艇兵除了要求是高中毕业、体格检查比其他兵种严格之外,还要经过潜艇学院的专门培训才能分到部队。而潜艇干部则要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然后再从部门长一步步干起,当副长、艇长后还要经过院校的再培训。当一个合格的艇长则要经过三、四次院校的培训和长期的海上实践锻炼。因此,不耻下问是潜艇部队的好传统,学习也就成了潜艇艇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兵向老兵学习,干部向战士学习,首长向部属学习,在潜艇中是司空见惯的。在艇上,经常可以看到艇员拿着手电,爬舱室、钻水柜、摸管路、熟悉机械位置和了解潜艇的技术性能及各种设备,许多潜艇兵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在无灯光情况下操作,而且能熟练操纵几个不同岗位,艇上有一大批被称为“活电路”、“活管路”、“活海图”的训练标兵。
随潜艇出海,我非常佩服潜艇艇长的素质。他们的知识面特别广,可以说是知天知地知海洋,指挥潜艇能走能打能隐藏,训练中会做会训会管理,懂技术懂战术懂战法,达到了掌握自己的、熟悉友邻的、了解外军的境界。航行中,一道口令下去,各个部门、各个战位需要做出哪些动作、该有哪些反映,基本上在他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流程图。我想,能当到潜艇艇长这个份儿上,他的脑子也基本变成“潜构”了。
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可以使一架战斗机成为致敌于死命的武器,但潜艇却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共同努力。潜艇复杂的技术装备,使其必须配备训练有素的潜艇兵才能成为真正的“钢铁鳖鱼”。回报社后,一位曾经到潜艇部队搞过调研的领导问我,你在潜艇部队代职一年,能不能用一句话形容一下潜艇,我就把潜艇部队的那句行话说给他听了。他听后不以为然地笑笑说:“不到位,应该是,一艘潜艇就是一座城市。”
此言极是。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4]

顶一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