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的潜艇部队(3)
潜艇兵辛苦 潜艇兵可敬
美丽的海滩、醉人的海涛、翩翩起舞的海鸥、清新甘醇的海风,这一切,都是吸引内地人渴望到海滨度假、观光旅游的主要原因。一些朋友得知我到潜艇部队代职的消息后,打电话询问我代职情况时,都羡慕不已地忘不了问一句:跟潜艇出过海吗?感受如何?有的甚至会l可在海底看到的景色一定很不错吧?
代职锻炼,与艇员同生活、同工作、同学习、同娱乐,包括同出海训练,是一项份内的重要工作,也是亲身体验基层官兵冷暖疾苦,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增进与基层官兵感情的极好机会。代职期间,只要有机会出海,我都积极争取参加。至于出海的感受,那就一言难尽了。
潜艇兵工作、战斗在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淡水三大要素相对不足的环境里。作战潜艇不是用于水下观光的游艇,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尽可能提高艇内空间的利用率,潜艇是完全封闭的,没有舷窗,在水下惟一能看到海面的是只有指挥员才有权使用的潜望镜。笔者出海时经批准曾用潜望镜观察过海面,朦朦胧胧的近似透过毛玻璃看东西,置身在万顷波涛中,看到的除了望不到边的混沌的海水还是海水,偶尔能看见往来的船只,根本看不到飞翔的海鸥,也看不到水中的游鱼,没有涛声入耳,也感觉不到潜艇在航行。艇员各自的战位大都在艇内,除了舵信兵在潜艇水面航行时能在舰桥上了望观察海面外,其他人一般是不允许到舰桥上去的,所以出海时根本看不到海上的任何景色,所能看到的只能是艇内密密麻麻的机械管路、黑黝黝的设备和灰蒙蒙的壳体,感受到的只能是高温、高湿、高噪音、缺氧的环境。
有人会问:海上的空气一定很好吧?是的,海上空气是清新的,但潜艇舱室内的空气则是混浊的。常规动力潜艇受技术条件限制,艇内工作和生活空间狭小,生存环境恶劣。艇员出海不仅要经受水面航行时大风大浪大涌的考验,而且要经受潜航时高温、高湿、高噪、有害气体高污染以及缺氧的考验,经受长时间海上航行枯燥单调生活和复杂敌情险情的考验,经受随时可能发生故障处置不当所带来危险灾难的考验。有关科研部门在远航的潜艇上曾做过检侧,发现艇上有害物质多达数百种,包括内燃机燃料废气、蓄电池的废气、油漆涂料的挥发气体、武器发射时的废气、仪器设备发出的废气、人体排泄物造成的污染,等等;人在密闭舱室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一些有害气体浓度可达到危险水平。一位“老潜艇”告诉我,一次他所在的艇60昼夜远航回来,许多艇员的牙床都松动了,头发一把一把的掉;长时间远航,使人的感官反应麻木,一位士官过防水门时头部撞出了血,竟然浑然不知……为保证艇员基本的生活条件,潜艇下潜前,一般都要长时间通风,把艇外新鲜的空气吸进舱内;下潜后,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艇员靠“再生装置”产生的氧气来呼吸,而这种氧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潜航时,电池泄漏出来的氢气要靠消氢器消除,否则,氢气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就会发生爆炸。其他气体就很难排除了,只能采取搅拌混合的措施,说白了,就是把各种废气平均到潜艇的各舱室,让所有的舱室都均摊一点,免得有害气体过于集中造成人员的中毒。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混合气体,在潜艇这个“大铁桶”内来回循环,时间长了,能熏得你嗅觉麻木,香臭不分,阵阵作呕,心情烦躁。所以,当你走进一条刚刚返航的潜艇舱室内时,最让你难忘的就是那股浓烈难闻的气味。
有一首歌曲叫《军港之夜》,曾以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唱遍大江南北,“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留给人们对水兵生活的美好向往。然而,当你真的与潜艇周游“海底世界”,就会知道海上睡觉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浪漫了。潜艇兵把潜艇戏称为“龙宫”。从外表看,“龙宫”是个庞然大物,可钻进去一看,里面的空间可谓是“寸地寸金”,很难说清艇员在“龙宫”里属于自己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在潜艇舱室内两人相向而行需要侧身往来,睡觉时则用可拆卸式的宽0.6米、长约1.7米的吊铺,睡时装上,起床卸下,否则就会影响机械正常的工作和人员操作。艇员睡觉的帆布床,上下用一吊链相接,三层、四层不等,层与层之间距离不超过1米,只能侧仰而入,在床上翻个身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像我这样1米8的大个儿躺在_上面睡觉,侧卧着半截小腿还得悬空。艇舷鱼雷舱是艇内净空间最大的舱室,睡觉条件最好,但战备值班和远航时,潜艇装上鱼雷情况就好不到哪儿去了:备用鱼雷架左右两排用固定带扎牢的鱼雷及装填装置占去了舱室主要空间,鱼雷身上涂满了黄油,一不小心蹭上,粘在身上豁糊糊的很难清除。机关随艇人员多时,鱼雷长会在备用鱼雷架上用木板临时搭起“加铺”,为外来户“安家栖身”。潜艇远航时,深潜在大海里,看不到星空,见不到太阳、月亮,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艇员每隔四小时轮班一次,一更的人值班,另外两更的人睡觉,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几天下来就把人的生物钟搞乱了,让睡时睡不着,犯困了想睡觉又要值更。即使睡着了,紧贴着凉搜搜的潜艇壳体,怀抱着硬邦邦的铁柱、阀门,还要时刻警惕头顶放置物品的掉下,呼吸着混沌沌的污浊空气,听着柴油机噪杂的轰鸣声,睡不沉,也睡不稳。“龙宫”里最豪华、宽敞的要数二舱的三个两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号称艇上的“总统间”,是艇上一、二号首长休息的地方和译电员工作室,但几乎所有的艇长、艇政委都没有在属于自己的房间休息过。一位艇长跟我讲:当了5年艇长,从没有睡过艇长间,这个待遇出海时都让给了随艇出海的首长和机关的同志了。
“龙宫”里最金贵的要数新鲜蔬菜和淡水了。潜艇艇员伙食费较高,我军能与之相比的只有飞行员的伙食,陆上每餐要保证8个热菜、四个凉菜,主食三种以上,一年四季水果、牛奶保证供应。但潜艇出海时的伙食与陆地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潜艇上编制有一名厨师,有一个面积5平方米左右的厨房,但要保证70多人的一日三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平时出海一般是两个主菜两个凉菜。通常是厨房把饭菜准备好,以舱室为单位把饭盆一个舱一个舱传递过去,然后由舱室长分给每个人。由于空间狭小,艇员就餐没有固定的位置,或站、或蹲、或坐在一个角落,手中端着凉、热混在一起的饭菜匆忙吃完,马上奔赴值班岗位,接替其他人员就餐。吃饭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战斗警报、速潜警报、损管警报等全员工作信号,所以艇员都有吃饭快的习惯,许多人因此患上了胃病。潜艇远航,食品以各类罐头和半成品为主,蔬菜也大都是真空包装的罐头,吃得人倒胃口,许多人吃了便吐,但为了工作,吐了还要再吃。远航时大家最盼望的就是能吃上一口新鲜的蔬菜,缺少蔬菜使水兵们口腔、眼角溃疡。潜艇贮藏的淡水是限量供应的,每天每人只配给一茶缸。在电机舱内值更,气温高达50℃,每天流出的汗水,比饮用的淡水都多。常人很难想象在大洋底下一呆数十天没有淡水的感受:用棉球沽酒精洗碗,用毛巾沾水擦脸,艇员胡子长长、身子发嫂、衣服结出汗晶,一些艇员甚至烂档、患皮肤病……
在与潜艇官兵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里,他们那种“吃苦不言苦,苦中乐业,苦中敬业,苦中创业”的崇高境界和奉献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当我第一次随艇出海训练时,看到指挥员身着厚厚的防寒服还要披上大衣在寒风刺骨的舰桥上指挥,下到舱室,看到艇员在高温、高噪音的工作环境中坚守岗位,我切身感受到了潜艇生活的辛苦;当我与艇员一起出海训练累得腰酸背痛,恨不得快点上床休息时,看到艇员们还要保养机械、排除故障、充电装载我切身感受到了艇员工作的劳累;当我参加连续性航行,睡在狭窄的床铺上,看不到太阳,见不到月亮,听不到广播,读不到报纸时,我切身感受到了潜艇生活的枯燥;当我和艇员一起保养机械,看到他们在转不开身、挪不动位的狭窄空间里,一身油、一脸汗地爬水柜、钻舱底、卸机械时,我切身感受到了干潜艇工作的艰辛;当我听到361潜艇失事,70名艇员全部遇难的噩耗时,我切身感受到了潜艇工作的危险;当我看到潜艇远航隐蔽出航,没有鲜花、掌声的欢送,“入海惊心动魄,回港悄无声息”,我切身感受到了潜艇官兵“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甘当无名英雄的博大胸怀……
离开代职部队已经几个月了,不知怎的,与潜艇官兵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却时常重现在脑海里。每当我想起那些常年工作、战斗在潜艇上的官兵们,他们在高温、高湿、高噪音、高污染的狭小艰苦环境中,时时刻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使命甘愿奉献,我心中总是泛起阵阵的激动,对他们由衷的产生出深深敬意。

时间会让人忘记很多,但我相信,潜艇部队代职的经历绝不会从我的记忆中淡出,它留给我的印象只会历久而弥新。
(作者系原解放军报理论宣传部副主任,文章写于2004年)
踩一下[4]

顶一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