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岁月 —— 老将军讲述新中国潜艇部队的诞生(2)
进入苏军军营

学习队在北京出发前,海军首长做了指示:人员到达旅顺后,学员的教学和生活管理按照苏联海军的规定和要求做,党的领导工作由旅大市委负责。
刚进苏军营区,学员们就被要求脱去身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制服,换上一套苏联军服和一顶配有苏联太平洋舰队字样飘带的军帽。穿上这套军服后,学员们算是变成了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一员。
在生活上,学员们最难的莫过于吃饭了。他们不得不跟着苏军一起吃大白菜土豆汤、土豆泥浇西红柿牛油汁、黑面包夹奶油、生咸鱼。在潜艇基地,只有一个大食堂,负责中苏双方四五百人的吃饭。虽然旅顺地区有很丰富的新鲜蔬菜,但苏军却不从旅顺当地采购食品,一切给养都是从苏联国内运来。难以下咽的饭菜让很多学员们在初去的阶段-听到吃饭就犯愁。吃不下,就少吃。后来实在饿了,饭菜送进嘴里不加咀嚼就吞咽下去。
在学习队,学员们在苏军那里还领教了一个和我军截然不同的“待遇”,那就是不敢生病。在艇内,苏军非常重视官兵的身体,尤其是预防拉肚子。因为艇内空间狭小,一旦生病很容易传染给其他人。因此,一旦有人生病,他就会立刻被送到苏军潜艇基地的卫生所。卫生所的条件很简陋,病号的饭菜故意做得很差,一律是黑面包和菜汤。我军的传统是卫生所的食宿条件均好于一般部队,尤其是病号饭。而苏军潜艇基地的这一情况,令中苏官兵很怕生病。
来自于各地的学员们很多人都有着赫赫战功,如学习队第二艇艇长刘蕴苍就是《林海雪原》中智擒“一撮毛”的剿匪英雄“坦克”刘勋苍的原型,他曾荣立过7次大功。对干这支主要由工农子弟和部队知识分子组成、文化水平从小学到初中参差不齐又不懂俄语的队伍来说,在以后3年多的时间里,学会了苏联海军“秀克”和“斯大林”两个型号潜艇的复杂技术,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在参加学习队前,尽管大部分学员来自海军,但谁也没有真正见过潜艇。学员们一进入潜艇,几乎都惊呆了:到处是管路、阀门、仪表,就像进入了迷宫。
按照中苏双方的协议,学员们到旅顺学习是采取一对一的培训方式,即苏方一名潜艇艇员培训中方的一名艇员。在潜艇业务的学习上,则是一个部门对一个部门,一个专业对一个专业,一个人对一个人。被分成13个专业班的中国学员们和苏军几乎是同学习、同操练、同吃饭、同劳动。为了学好各自的专业,学员们采取了三种学习方法:一是白天学专业,晚上加班学文化、学俄语;二是一边学专业,一边学文化;三是分别吃“小灶”,有什么不懂的,自己找教员补课。
不会俄语的学员们与苏军进行一般性的语言交流都有困难,更别说要学习复杂的潜艇技术了。为了配合学员们的学习,中国海军专门为学员们配备了25名俄语翻译。而苏联教官对学习要求特别严格,考试时他们要求学员们把全艇的构造、管路、阀门都画出来,然后逐个讲述性能。全艇22个战位,谁在什么位置干什么都要知道,与本人有关的条令要求全部熟背下来。
在学习期间,学员们发明了“小教员”制度。即挑选一些学员先通过翻译向苏联教官学习,学会后再充当“小教员”,将学到的东西传授给其他学员。就是靠这种“蚂蚁搬山”的执着,潜艇学习队的学员们在3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不仅成了新中国第一代潜艇人,也成为日后中国潜艇部队的骨干力量。在这275名学员中,后来担任海军副司令、副参谋长、舰队司令等军以上高级将领的就有59人。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12]

顶一下[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