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潜艇军官回忆中国潜艇部队创建(3)

俄潜艇军官回忆中国潜艇部队创建

图为苏联第二批向中国移交的潜艇S-25(“新中国14号”)

向中国移交潜艇

S-52号(艇长皮亚塔科夫海军中校)和S-53号(艇长普雷贡科夫海军中校)潜艇第一批移交。这是相当新的并且完全具有战斗力的潜艇,它们是按第18中心设计所的设计建造的。其分段在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并通过铁路运输到远东造船厂。艇体组装后,港艇于1940年下水,而完成建造并交付海军是在1943年。它们编入太平洋舰队第1潜艇支队,并以海参箴的小乌利斯湾为基地。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两艘潜艇执行了巡逻任务。在对日作战中,S-52号潜艇完成了一次战斗肮行。

IX乙系列潜艇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如下:排水量837/1090吨।长度77,7米,宽度6,4米,吃水4,1米,工作下潜深度80米,极限深度100米।最大水面速度19节,水下速度8节;水面状态续航力9800海里。有2台功率各为2000马力的柴油机用于水面航行,而用于水下航行的是2台功率各为1100马力的电动机。武备有6具直径为533毫米的鱼雷发射装置(4具首部,2具尾部),装弹数量为12枚鱼雷;1门100毫米炮和1门45毫米半自动炮。

1954年6月24日,在旅顺口举行了向中国海军移交S-52号和S-53号潜艇的仪式,并在两艘潜艇上升起了中国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第一批潜艇,这样就诞生了中国潜艇部队。S-52号潜艇被中国人命名为“新中国1V号,舷号401;S-53号潜艇被命名为“新中国12”号,舷号402。

125潜艇支队和旅顺口海军基地人员以及中国艇员在老虎尾列队举行隆重仪式,S-52号和S-53号潜艇停泊在码头旁。宣读了苏联和中国海军总司令的相关命令,双方司令部的代表发表了讲话,旅顺口海军基地司令员卢茨基海军少将发表了良好的临别赠言。

在缓缓降下苏联海军旗并升起中国海军旗时,乐队奏起了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升起中国旗后,潜艇立即离开码头,开始缓慢运动,并在乐队吹奏的胜利进行曲的伴奏下转向海湾出W。潜艇支队和旅顺口海军基地人员已经走出队列,挥动着水兵帽,为离去的潜艇送行。

S-52号和S-53号潜艇是在中国艇员的操纵下从旅顺口驶往青岛潜艇基地的,我们的艇员在艇上的只有艇长、航海长、第5战斗部门长和第5战斗部门军士长。

潜艇军官、顾问和教官被授予中苏友谊纪念章。在由毛泽东同志署名的纪念章证书上写道:”为纪念在中国国防建设中,苏联同志所给予我们的友谊帮助,兹特赠同志友谊纪

念章壹枚。

不久,所有军官获得「新的任命,并与艇员一起乘火车前往海参箴。

剩下的配备6艘潜艇的艇员不久以后也前往青岛,我们的潜艇应从海参箴抵达那里,这些潜艇根据政府间协议也应移交给中国人。1954年10月,随着彼得罗夫海军少将指挥的苏联舰队前来的有M-276号(艇长奥舍罗维奇)和M-277号(艇长索托索夫)潜艇。这是新的XV系列潜艇,分别于1950年和1951年在列宁格勒的第192I:厂(新海军I:将工厂,现为海军上将船厂)建造。两艘潜艇由铁路转运到太平洋舰队,它们在移交给中国以前驻扎在苏维埃港。1954年11月,这两艘港艇移交给中国人,它们被授予F列舷号:201和202。

在青岛成立了以高级顾问奥西波夫为首的苏联顾问和教官小组,以帮助中国艇员组织勤务和战备。科瓦连科为潜艇大队长顾问。小组成员一开始有戈里亚切夫、库拉耶夫、普雷贡科夫、罗斯托夫采夫、科济里、帕诺夫、巴比奇。在青岛,中国艇员的进一步训练是在我们的顾问和教官的领导F进行的。

1955年5月,苏联把旅顺II海军基地移交给中国。当时,奥古斯丁诺维奇海军少将为中国海军总司令顾问。

1955年7日1H,悬挂太平洋舰队分舰队司令拉索霍海军少将旗的苏联舰队从海参箴抵达青岛。随着该舰队前来的有4艘准备移交给中国人的潜艇,其中有2艘IX乙系列的“斯大林主义者”型,即S-24号(艇长卡赞采夫)和S-25号(艇长佩克尔);以及2艘XV系列的“婴儿”型,即M-278号和M-279号。这是全新的潜艇。S-24号和S-25号在第112工厂(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建造完毕措,分别于1947年和1948年进入北方舰队序列。1949年和1950年,2艘潜艇[完成广沿北方海路向太平洋舰队第1|潜艇支队的转移。M-278号和M-279号以往的历史类似于早先移交给中国人的“婴儿”型。

这些潜艇被授f卜列中国舷号:S-24—403,S-25-404,M-278—203,M-279——2040这样就组建r中国海军第一独立潜艇支队,该支队由8艘苏联潜艇构成:4艘IX乙系列的“斯大林主义者”型和4艘XV系列的“婴儿”型。1955年,傅继泽被任命为中国武装力量历史上的第•支潜艇支队支队长(19551958年指挥该支队)。后来,他成为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S-24号和S-25号潜艇的第2-3战斗部门长是我在第一波罗的海高等海军学校的同学叶宁和萨佐诺夫,他们在半年期间内参与了对中国艇员的培训,并把自己的潜艇移交给中国艇员。这样,1953年毕业的5名第一波罗的海高等海军学校的同学都获得了中苏友谊纪念章。

向中国人移交S-24号和S-25号潜艇的工作于1955年12月结束。在青岛,从潜艇艇员中留下的只有S-24号和S-25号潜艇艇长及其各战斗部门长和第5战斗部门军士长。随着第二批潜艇来的艇员立刻就通过铁路返回海参中国领导认为,顾问和教官已无必要,他们无需我们的专家参与继续训练“婴儿”型艇员。

俄潜艇军官回忆中国潜艇部队创建

 

将潜艇与友谊交给中国

太平洋舰队把自己当时是最好的和最新的,并且是处于最高战备状态的潜艇移交给了中国。克服「语言障碍,以及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一般训练和技术训练不足的困难,在旅顺口培训r潜艇艇员。苏联艇员把自己的全部战斗经验传授给了中国艇员,这些经验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他们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潜艇编队的组织结构,组建了该编队在青岛的基地,安排r中国潜艇艇员的战斗训练。在培训期间,在许多我们和中国艇员之间,建立了牢固的个人友谊,这种友谊在我们两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时代,以通信方式保持「若干年。但是,后来友好联系被打断r,关系急剧恶化,我们的顾问和教官被召回了。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3]

踩一下[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