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核潜艇的优点不仅在于攻击,而且还在于其威慑力量,能进行大规模的报复。所以核潜艇具有很大的毁灭性威力,同时也是巨大的和平保卫者。

──(美)爱德华·霍顿《潜艇发展史》

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前  言

1996年11月的一天,海军作家李忠效来找我,说海政文化部交给他一项任务:写一部反映中国核潜艇部队生活的电视剧。他说他刚从核潜艇部队采访回来,已经收集了很多素材,希望我再给他介绍一些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有关情况。他是由我的一个熟人介绍来的,并有海政文化部出具的介绍信,所以我对他谈的内容比对别人谈的多一些,并给他看了我撰写的军工史料《回顾与思考》和其它研制核潜艇的回忆文章。

我们接连谈了几次,李忠效对我说,此前他已收集了许多正式发表和内部出版的关于中国核潜艇的资料,怎么很多问题说法都不一样?我告诉他,那些文章的作者得到的大多是第二手、第三手资料,有的更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其中包括美国人约翰·威尔逊·刘易斯(John Wilson Lewis )写的《中国的战略海军:核时代海军现代化的策略》(中文版书名《中国建造核潜艇》),虽然引用了许多我国正式出版的重要文献资料,但错误的地方还是很多。于是李忠效建议,以我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当主任期间的经历写一本书,由我讲,他来写,用纪实文学的形式,“既好看,又有史料价值”,在收集电视剧素材的同时,顺便就把写书的材料也备齐了,一举两得。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了。

我同意写这本书,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向历史负责,以亲身的经历澄清一些事实,以免贻误后人;二是从国防和海洋意识方面给人们一点启示。

我们这本书虽然采用了纪实文学的表现方式,但是为了更显真实,我们没有赋予它更多的文学色彩,基本是以平实的叙述为主。尤其是以“我”来叙述的内容,史料翔实无误。不过历史是无法复印的,历史就像一个打碎的瓦罐,即使是再好的能工巧匠,把它修复得看上去和原件一样,但它已不是原先的那一个了。这本书就是一个修复的“瓦罐”。至于书中“插叙”的内容,有些是李忠效从别人那里采访来的,据我所知,史实基本无误,只是其中的有些议论,特别是关于我的议论,我不完全苟同,但他坚持要那么写,并说那是他的权利,我也只好由他去了。当时我已是75岁的老人,在以往的岁月里经历了许多的曲曲折折,是是非非,现在早已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了。走过的路留在那里,是非曲直随后人评说。

过去,关于核潜艇的保密问题,各方面一直抓的比较紧,不准宣传报道,这是应该的。早在“文化大革命”当中的1968年,为防止造反派把核潜艇的资料拿出去,泄漏国家机密,我作为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曾经就核潜艇工程的保密问题,当面向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汇报过,后来又向中央军委常委叶剑英、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汇报过。那时制定的核潜艇保密原则一共四条:第一,有关战术技术性能;第二,主要设备的生产地点、试验基地和核潜艇基地的地点;第三,重大项目的研制情况;第四,重大事故的处理情况,一律保密,不准登报,也不准以其他任何形式扩散传播。聂荣臻副总理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后,周总理表示同意。随后我们便以各种方式,将这个《核潜艇保密规定》,向各有关单位进行宣讲、传达。

20年后的1988年,我应《军事史林》杂志之约,写了一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核潜艇工程的关怀》的文章,请国防科委的同志审查,后来他们告诉我,一位国防科委的领导同志说:“陈主任写的文章还用我们审查?核潜艇保密规定都是他起草的,什么保密什么不保密,他比我们都清楚!”

这本书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不会违反我自己写的保密规定(已经解密的除外)。如果谁要想从我们这本书里窥探中国核潜艇的秘密,可以不必费时研究它。去找一本约翰·W·刘易斯写的《中国建造核潜艇》就足够了。

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我希望中国读者读了这本书,除了对中国核潜艇有所了解,同时还希望大家关心它,热爱它,用一种新的国防意识和海洋意识去呵护它。

中国应该发展核潜艇,这关系到大国地位问题。--这是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的。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同时也从中看到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前途和希望。

此书成稿于1997年,当时一家总政治部直属的出版社报请总政治部批准作为重点书出版,结果总政治部批转海军政治部,海军政治部答复,海军保密委员会审查,没有保密问题。但是,海军首长指示,目前不是出版此书的时机。好在书中所写的内容没有什么时效性,搁置时间长一点,倒更有一些“历史感”了。

2009年4月23日,海军组建6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海军北海舰队进行海上阅兵,弹道导弹核潜艇公开曝光,让我们这些当年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的老同志倍感兴奋。随后,中国核潜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有关核潜艇的书籍、画册纷纷出版,特别是海军装备技术部出版的《1949-2009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图集》,已经将第一代两型核潜艇和其他很多舰艇的技术性能公开,我想,我们出版此书的“时机”也该到了。

最近,我们又在1997年书稿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特此说明。

谨以此书献给──

为中国核潜艇事业而付出了青春年华、汗水和热血,乃至生命的有名和无名的人们……

 陈右铭

2009年8月30日

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本网站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前言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