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时间:2022-08-19
来源:听雪斋书馆
作者:陈右铭 李忠效
点击:...次



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超级玩具”
(一)
陆上模式堆第一阶段试验结束后,我们核潜艇工程办公室组织有关研究所、工厂到试验现场,对动力装置所有系统、设备进行认真的技术鉴定。凡是设计上有问题的,装艇设备立即停止生产,进行设计修改后再投产;凡生产质量有问题的,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在生产装艇设备时不能再发生。就这样,在陆上模拟堆试验以后,共改进完善了系统、设备达210多项,使装艇的核动力装置技术质量大大提高了一步。
在鉴定中,发现有重大技术问题的10多项设备、部件,由09工程办公室直接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工人和设计、生产、使用两个“三结合”的攻关小组,一项一项地突破。这样,不但提高了装艇设备的质量,还加快了研制进度。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设备将怎样往艇上装。
总体设计进展顺利,但是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个设计的合理性呢?对于连真的核潜艇什么样都没见过的设计人员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难题。

关于1:1总体模型的设想,夏桐在《核潜艇总体研究所创建初期的几件事》一文中介绍说,091首艇上的设各比常组潜艇多得多,舱内空间很小,管道线路又极复杂,而且不象设计常规潜艇那样有母型艇可作参考。对能确保一次成功,我设想搞个1: 1实艇模型,由19所设计,431厂施工。这一设想得到宋文荣、黄旭华、尤子平和431厂孙嘉良等同志的支持。
为了协调总体设计与制造之间的问题,我又一次来到总装厂和总体研究所。他们两个单位都在一个港湾,距离几公里,我经常同办公室的参谋一起步行来往于工厂和研究所之间。
一天上午,我来到总体所,总体所的技术人员对我说:“在要不要建造1:1总体模型问题上,意见统一不起来。多数同志认为,国防科委虽然批了方案设计,现在技术设计也通过了,但是,这个设计是否符合实际,能否把各个系统、设备装成一艘结合很好的潜艇,需要通过1:1的总体模型,来解决总体施工设计和总体建造的许多技术问题。少数人认为,各系统设备都是按方案设计研制的,没有必要花钱再搞个1:1模型。采用这种笨办法有损于我们这些科技人员的体面。”
他们说:“我们仍然倾向搞模型。我们过去连核潜艇什么样都没见过,这是第一次搞总体设计和建造,没有任何实践经验。通过1:1模型的实践,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这是科学,不是什么体面不体面的问题。”
戴开南是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船体工程师,担任常规潜艇建造技术指导已很多年了,对常规潜艇的建造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正是由于这一点,我才建议六机部把他调到这里来当副总工程师,负责核潜艇建造的技术指导。接到上级调令,他像其他热爱事业的知识分子一样,二话没说,离开美丽的海滨城市,告别一家老小,只身一人来到这荒凉的海滩,积极投身到建造核潜艇的事业中去了。
戴开南常对建造过常规潜艇的工人说:“常规潜艇与核潜艇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不能说是大同小异。退一步说,就是‘大同小异’,这个‘小异’也会给总装带来许多技术难点。还是多想想困难,多准备几手好。”所以,戴开南调到厂里不久,就跟副厂长侯君柱、王荣生等领导人一起,研究了核潜艇的总装建造问题,并着手进行技术准备。
当我们走进戴开南的办公室时,他惊喜地站起来:“陈主任,我早就听说你来了,正想着去向你汇报请示呢!”
我说:“听说你们根据部首长的指示和办公室的意见,早就开始做技术准备了,而且搞得不错,你发什么愁?”
戴开南说:“搞核潜艇总装,技术上太复杂了。要把2600多项、4600多台(件)的设备、仪表、附件装成一艘合格的战斗潜艇,实在心里没有底。”
“研究过多次,厂领导和下边都支持,只是怕上面通不过,不敢往上报。”
海军驻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军代表与船厂技术人员研究技术问题(李学寅提供)
“计算过,利用废旧材料,搞一艘简易的模型大约要花100万。”
我听了他们的意见,心里琢磨着:总体研究设计是第一次搞,缺乏经验,各系统、设备摆的位置当不当,是否便于操作和维修,管系、电缆走向对不对,有没有“碰车”等等,都没有把握,即使设计得再好,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要把图纸上的东西变成艇,主要依靠总装厂。而这个厂是个新建厂,连常规潜艇都没有生产过,从技术上讲,是不具备生产核潜艇条件的。虽然六机部采取了许多措施,从别的厂调来了有领导生产经验的厂长、副厂长,和20多名车间领导干部,数百名技术工人,成立了现场指挥部,总体所与核动力所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派联合工作组驻厂指导施工,但更重要的是要靠戴开南这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可是现在,总装厂的上上下下都支持搞1:1的简易模型,可见建造总体模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至于经费,100多万的确是不小的数字,但是没有模型,设计、施工差错返工,不仅经费开支更大,而且会拖延进度,影响建造质量。
“只要确实需要,领导上是会批准的。”我说,“不过你们要精打细算,利用边角余料、废料来建造模型,尽量少花钱。”
“我个人同意。”我说,“你们先进行准备,回到北京与有关方面研究后通知你们。”
我找到王荣生副厂长,又提醒他说:“我个人同意搞这个1:1简易模型,这对总体设计、建造会有好处。不过,你们还要根据部领导的指示和办公室的意见,采取一些提高建造技术水平的措施。”
“我们召集车间领导干部研究过几次,准备采取一些措施。”王荣生说:“第一,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学习核动力装置的新技术、新工艺,参加陆上模式堆的安装、调试、操纵运行试验;对不锈钢管道的焊接、装堆,组织本厂技术水平较好的工艺师和技术工人,在本厂反复进行练习,经考核合格后才上岗操作。第二,组织新工人到别的厂进行培训和实习。第三,在本厂开办各种训练班,请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和本厂技术水平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当师傅,边学理论,边练习实际操作。第四,组织有关人员学习设备安装工艺要求、维护保养和操作使用规程。第五,狠抓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第六,建立和健全检验验收机构,与军代表一起检验把关;主要设备到厂后,同设备厂、军代表三方一起检验验收。第七,如果领导批准建造1:1总体模型,就可以组织工艺人员和工人模型生产,在模型上研究试验设备的吊装、安装和电缆、管道的铺设。”(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