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远的青衣江
陈右铭自述--
制造核潜艇,核反应堆的研制工作与锆和铪一样重要,而负责研制核潜艇反应堆的核动力研究所,在模式堆的定点问题上却迟迟未决。
确切地说,不是地点没有定,而是有的人不愿意去。早在1965年,国防工办就把模式堆的试验基地选在了四川省的青衣江,并已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但是核动力研究所的一些人认为那个地方不合适,方案要重新论证。定点问题便无限期地拖了下来。
当时的核动力研究所所长是孟戈非。我在他撰写的长篇回忆录《未被揭开的“谜底”》一书中了解到了他对模式堆选点问题的不同看法。
孟戈非是个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955年曾到苏联学习一年,1958年底从长春一汽调二机部工作,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堆工线”负责人,后任副局长。他一直主张核动力研究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像原子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那样。不然此项工作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将难以维继。但是他的主张没有受到当时二机部领导的重视,后来核潜艇工程第二次上马不久,便赶上“文化大革命”,他的成立核动力专门研究机构的设想更加难以实现。自1958年核动力研究室(后演变为研究所)成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归属问题几次变更,先是在二机部,1963年交国防科委,1965年回二机部,1967年再交国防科委,1969年交海军,1971年再回二机部。孟戈非认为,正是因为没有核动力事业战略设想,没有一个像第五研究院那样一个正规的研究机构,才造成了这种频繁的归属更迭,从而严重影响了核动力事业的发展。
1967年12月18日,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国防工办军管小组组长粟裕大将联合签署命令,任命孟戈非为国防科委核动力研究所主任。但是孟戈非“抗命”8个月没有到任,原因是他此前曾给国防科委刘华清副主任写过一封阐述他的核动力事业建设思想的信,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答复。
他在给刘华清的信中重申了他以前多次向有关领导反映过的观点:核动力是一个包括很多工程的反应堆事业,不仅仅是当前要搞的核潜艇;必须建立核动力或核潜艇的领导专门机构,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才能迅速集结力量,认真规划,统一行动;必须建设一个完整的、配套的反应堆研究设计基地,然后再进行陆上堆试验,否则,“调谁去也搞不好”。“如果上级领导不同意我上述看法,即使我重返09,也无济于事。”
后来孟戈非勉强上任,并去了四川省青衣江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那里作为永久性的反应堆研究设计基地是不理想的。理由如下:
第一,它远离科研中心。而核动力堆的研究设计,是一种科研基础性很强的工程设计。为了核反应堆的研究和发展不仅基地本身要建设配套的、坚实的科研基础,而且还要与很多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各类工厂有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协作。而青衣江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对反应堆的研究和发展十分不利。将来要有大批科技人员经常在外跑协作,人力和财力都浪费很大。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不灵,情报闭塞,会跟不上世界的先进步伐。
第二,气候潮湿,影响科技工作的正常进行。如当时花数十万外汇进口的光弹性试验机,因受潮而失去灵敏度,还有一些科研仪器和设备也因潮湿而不能正常使用和运转。而创造大体积的恒温、恒湿的空调环境,是既不容易也少、慢、差、费的。
第三,青衣江“基地”是1965年,在一无明确指导思想,二无长远规划,三没有调查研究的情况下仓促决定的。当时不仅对基地的性质不清楚,建些什么实验室也不明确,甚至连一个平面设计图也没有。……当时在极“左”思想支配下,建了一些“干打垒”式的简陋房子,有些根本无法使用。
第四,青衣江基地不仅远离大中城市,连夹江县城也靠不上。给人以“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荒凉之感。孤孤单单、零零散散,给科研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给职工子女的上学和就业,将会造成无法克服的困难。
第五,如作为模式堆基地,建在人烟稠密的四川省,本身就是一个战略布局的错误。万一发生事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孟戈非在青衣江考察期间,曾向工地军管主任谈起陆上堆工程和整个核动力事业的关系,以及核动力事业争论的焦点时,这位军管主任说:“我弄不清楚你们的争论,我是毛主席‘718’批示‘批’来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我的任务就是把陆上堆工程搞出来,别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这位军管主任的话,是很有代表性的。以陈右铭为首的核潜艇工程办公室的同志们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多年以后,郭作东对我谈起孟戈非,他认为孟戈非的意见中有合理的成分。关于这个问题,属于另一个话题,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介绍了。
陈右铭自述--
第七研究院划归海军建制领导之后,就动员核动力研究所搬迁三线,但以孟戈非为首的少数人仍然抵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建议海军周副司令找孟戈非等领导人谈话,如仍坚持己见就免除其职务,海军另派所长,如果再拖延不决,核动力装置很难按时搞出来。
经过个别谈话,副总工程师赵仁凯同意按已定方案开展工作,但孟戈非仍坚持已见,遂决定让他回二机部工作,海军另派张远征、朱勤去任所长、政委。
我到陆上堆试验基地去看过,那是在青衣江畔的一个丘陵峡谷之中。
说实话,我也不喜欢那个地方。我为什么还是坚持要去呢?理由很简单,如果我提出换地方,正中某些人的下怀。我要另外选点,他就会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这个事就拖下来了。所以,不好我也认了。为了核潜艇的其他配套工作不受影响,必须尽快把该定的事情定下来。
有人问我:核潜艇上的反应堆,为什么要到那么荒凉的地方去搞?
我告诉他:试验核动力反应堆,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样的意外事故,必须严格防止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除了用钢筋水泥构成的屏壁,当然还要有空旷的地域作天然障碍加以防护,以保证完全可靠,万无一失。
我还告诉他:搞陆上模式堆,主要是为了将来装艇使用时安全。在陆上试验成功之后,再制造一个新的装到艇上去。
1968年2月,陆上模式堆工程开始破土动工。现场指挥部指挥长何潜同志曾任周总理的秘书,出任指挥长之前是二机部办公厅副主任。何潜带领二机部所属的三个建筑、安装公司,先后抽调二百多名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成建制地陆续进入工地。但是,对于这样大的一个工程,何潜带来的人马显然是不够用的。
中国人很多,但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到这种地方来。怎么办?
我们办公室的人一商量,只有请求军委派部队支援。我们就给中央军委写了个报告,要求派一个师级干部当军管会主任,派一个营的部队,去帮助建设。(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