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3)
七、电工班长张顺宝
张顺宝(1951.9~),江苏省南京市人。1969年2月入伍,1971年从北海舰队海测大队502船调到青岛潜艇支队127潜艇,任电工兵,1972年9月赴武昌造船厂接新艇155(后改舷号为210),1973年任电工班长。1975年3月退役,在南京汽车制造厂从事设备修理工作。现已退休。
张顺宝是从外单位调来的,在艇上的时候我对他的印象不深,所以现在40多年过去,我讲不出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可能他对我印象也不深,2008年我到南京出差,朱广奎召集童志、柳忠山、郭庚森等在南京的老战友相聚,他也来了,他看了我半天,却不认识我了。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他应约写了一篇文章《青春年华的闪光》。
青春年华的闪光
张顺宝
1970年下半年,我所在的部队海测大队组织所有符合条件的战友都去参加挑选飞行员体检。当时我们单位只有一个名额,结果我和另一位战友的身体和政审条件均合格。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留下来,明年去上海造船厂接新船,我表示服从上级的安排。可时间不长,领导又和我说,舰队领导作出指示,为了支援潜艇事业的大发展,所有参加招飞身体合格的同志全部都要调去潜艇部队服役。
领导不想放我走,特意安排我去青岛市第六汽车运输公司参加“支左”,再来要人就说工作需要走不掉。原以为这样就能够搪塞过去,谁知去“支左”还不到三个月,又接到领导通知,调动的事情上级抓得很紧,合格人员的名单在舰队,名单上的所有人员必须去潜艇部队报到,一个都不能少。就这样,1971年初,我成了最后一批到潜艇部队报到的人员之一。
到潜艇部队后,我被分配到127艇的电工班,艇长是张连忠同志。
127潜艇是一艘作风纪律严谨、军事技术过硬的海军先进艇,长期担任战备值班,多次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出色完成任务。我为自己能成为这艘光荣潜艇的一员而自豪。
和其它潜艇相比,我们艇出海频繁,在海上生活时间长,吃的苦多,流的汗多,但我的心中始终有一种荣誉感,认为这才是军人价值的体现,是在履行保卫国家海疆安全的神圣职责。
在127潜艇工作的几年中,“远航包”一直都伴随在我的左右。它是一只不起眼的帆布包,里面装的是一些出海必备的资料和生活用具,它见证了我们的战斗经历。不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我们经常会在睡梦中被战斗警报声惊醒,大家从床上一跃而起,提起“远航包”,用最快速度冲向码头。按照规定,分别从不同的升降口下到艇里,奔向自己所在的战位,迅速操纵自己所分管的设备,紧急备航备潜。全艇人员高度协同,在保证机械设备良好的状态下,使潜艇以最短的时间离开码头,像一把利刃一样直扑指定海域。
在航渡过程中,大家聚精会神地工作,认真完成指挥舱下达的每一个指令,按时记录各类仪表的工作数据,调整状态,气氛紧张而有序,处处体现出潜艇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海上生活十分枯燥,终日不见阳光,舱室的空气中含有各种异味,高温、潮湿,以及各类机器发出的噪音,对艇员的身体损害非常大。许多新同志不适应水下生活,终日感到昏昏沉沉。如遇上风浪大的天气,晕船的滋味更不好受。我的感受是头痛欲裂,胃里翻江倒海,不停地呕吐,全身冒冷汗,汗水顺着手臂和大腿往下流淌。多次出现过几个人同时去争一个脏物桶呕吐的情况。有的同志甚至把胆液都吐出来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仍然坚守战位,认真完成每一个动作,没有人退缩,大家对吃苦心甘情愿。现在回想起当时情形,感到我们的战士是多么顽强敬业。当我们远航归来时,虽然大家脸色苍白,身体虚弱,但我们完成任务后的那种自豪感,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在127潜艇当兵的几年时间里,有一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那就是总感到觉不够睡。经常是早晨天不亮就出海,晚上七八点钟才靠上码头,为保证第二天执行任务或训练时蓄电池有足够的比重,电工兵和轮机兵还要连夜启动内燃机,带动电机为蓄电池充电。整个充电过程需八小时左右。等到充电结束已是凌晨,睡不了多长时间,又要开始备航备潜了。因此,大家一有空就抓紧时间睡觉,甚至出现过有的同志站着就能睡着的情况。就是这样,只要一拉战斗警报,大家又会生龙活虎般战斗在各自的战位上。这就是老127艇的作风。一支能打硬仗队伍的作风。
我离开部队已经几十年了,当年在127、155、210艇生活、战斗的情景常在脑海里浮现,一幕一幕,挥之不去: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护航,参加重要装备的海上试验,临近实战的演习,大深度的潜水,高强度的远航训练,潜航中与外国航空母舰遭遇,以及站在舰桥上眺望大海,观看跳跃的鱼群……这种种只有潜艇兵才能遇到的经历,实在是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是青春年华的闪光,至今还时不时会点燃心中的激情……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