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4)

四、动力长罗道炎
 

第四章 机电部门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罗道炎(1938.3.11~ ),现名,罗潜兵,广东省兴宁市人。1956年7月入伍,1961年7月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1961年8月到青岛潜艇支队任112、127潜艇动力长。1969年7月复员。1969年至1980年在大连电机厂当工人。1981年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7年退休。
 

第四章 机电部门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我1970年1月上艇的时候,罗道炎已经不在艇上。我第一次看到“罗道炎”这个名字,还是在2008年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动力长刘长江在他写的文章中提到,艇长张连忠和政委王敬礼派他去大连,帮助罗道炎安排工作。第一次见到罗道炎本人,是在2014年7月老战友青岛聚会的时候。他和大连的战友一起来的。他个子不高,黑黑的,瘦瘦的。好像是于水洋介绍说,他是罗道炎。我这才把罗道炎的名字和眼前的这个人对上号。我热情地和他握手,尽管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他是我们五部门的老领导啊!
就是在那次聚会时,很多战友给我提意见,说我2008年编的那本纪念册没把他们收进去。当时我喝了一点酒,很多人起哄,让我讲几句,我一激动,当众宣布,我要再给老艇编一本书。大话说出去了,总是要落实的。2016年6月,我退休了,这才有时间来编书。我想这本书应该与2008年编的纪念册有所不同,就采用了以我的回忆为经,以大家的回忆为纬的结构方式,这样就只能以我1970年1月上艇,到1976年10月离开本艇为界限,之前离开本艇和之后来到本艇的人员,均不在本书征稿范围(上一本书中已经收录的文章,不受此规则限制)。所以就没有向1969年7月离开本艇的罗道炎动力长约稿。
在编书的过程中,上海的几位老战友给我发信息,说上海的陆健雄动力长也想参加进来,他也是1969年转业的,本不在约稿的范围内,老领导愿意回归到这个团体中来,我当然欢迎。但是我当时忙得焦头烂额,就忽视了大连还有一个和陆健雄动力长一样老资格的罗道炎动力长。2017年11月的青岛聚会,罗动力长又来了。说明他很想和大家一起团聚啊!这时我仍然没有意识到,新编的书里没有罗道炎。
2018年春节,我在丹东接到于水洋的电话,他说:罗道炎听说《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要正式出版,还在补充新找到的战友,他也想参加,行不行?我忽然意识到,我的工作出现了重要失误。我马上表态:老领导要参加,当然欢迎。于水洋给了我罗道炎的电话,我马上给罗道炎打电话表示歉意,并郑重向他约稿。
罗道炎不会用电脑,他的稿子写好以后,是让他的孩子发给我的。收到邮件,两张照片下面分别注明“罗潜兵年轻照片”、“罗潜兵现在照片”,我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回事。“年轻照片”根本看不出是谁,“现在照片”有点像罗道炎。再看他的简历,“罗潜兵,曾用名:罗道炎”。我恍然大悟。
后来我从曲昭阳那里得知,罗道炎很早就改名“罗潜兵”了,据说是以前叫罗道炎时得过肝炎,因为忌讳这个“炎”字,就改了名字。现在身份证上就是“罗潜兵”。
过去的老战友并不知道他改了名,如果用“罗潜兵”,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谁,所以,在这本书中,还是用他的“曾用名:罗道炎”吧!
 

第四章 机电部门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枕戈待旦
罗道炎
 
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感受!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珍藏!但这种情感不能被简单的划归为朋友,它超出了朋友的界限和范畴,这就是战友情!这种战友情不一定人人都有,但有了就铭刻一生,但有了就渗入心髓融入血脉,抹不去,忘不掉。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感到珍贵。
忆往昔峥嵘岁月,57年弹指一挥间。蓝色的军营、整齐的队列、潇洒的军姿、艰苦的训练、嘹亮的歌声、整洁的内务、掷地有声的口号、铁一般的纪律,以及在一朝一夕间建立的真挚的友情,这一切的一切仿佛昨天刚刚发生的故事,在我的一生中成为一种挥之不去、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那还是1967年,127潜艇在大连船厂进行中修,快完工时,身穿黄军装的张连忠同志来到127艇当艇长。当时地方“文革”各派武斗很乱,为了安全,他决定抢时间,让刚修好的潜艇连夜返回青岛基地,准备集中精力,进行军事训练。可是干部、战士的思想深受“文革”影响,甚至在军营搞派别活动,一时有搞乱战斗部队的危险,此时王敬礼政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坚持党指挥枪的建军路线,迅速纠正部队中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确保了张艇长大练兵计划,并有效地支持张艇长从严、从难训练部队。在张艇长的指挥下,全艇上下又快又好地完成全科目训练,官兵们迅速掌握手中武器,很快成为战斗值班的主力艇,枕戈待旦,时刻准备迎击敢于来犯之敌。
张艇长不但训练严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打仗、训练有素的干部战士,同时也用他对战士的关爱,呵护着每一位战士。
记得1967年,我家属来队探亲,且怀孕待产,部队招待所床位有限,探亲家属很多,无法长时间安排。张艇长知道以后,就把自己住的两间房让出一间,让自己夫人和孩子挤在一起住。当时他的小儿子还不到一岁。他给自己安排在营房值班,很少回家照顾夫人和孩子。热心肠的艇长夫人赵秀珍大姐,对我爱人关怀备至,手把手传授产前产后的知识经验,我家属在艇长家一住就是两三个月,真感谢赵大姐的关照,叫我忘不了。我后来经常讲给儿子听:“你是在海军司令员家里生的,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长大了以后也要当一名海军战士。”自此以后很多同志来队家属都在艇长家住过,现在想来,真难为赵大姐了。

由于健康原因,我自己不能继续留在部队服役,需要复员到地方,但是地方“文革”后期还很乱,安排复转军人非常困难,张艇长和王政委派多人到地方联系,最后才安置我到了工厂,走向新征程。虽然到了地方,但我一直以一个军人应有的优良作风要求自己。是的,因为我是军人,所以更应该有毅力和斗志;因为我是军人,所以更应该懂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军人退役不退志,军人退伍不褪色。发扬优良传统,勤奋学习,争先创优,自强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理想与信念,秉承忠诚与责任,奉献光和热,和所有复员的战友们一起在祖国各地,为我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