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2)
时间:2022-12-14
来源:听雪斋书馆
作者:李忠效
点击:...次

张地岭(1944.10~),河南省鄢陵县人。1964年12月入伍,在海军潜艇士兵学校学习,1965年10月分配到127潜艇,历任127、155、210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动力长、机电长。1985年调北海舰队北海宾馆工作。2004年退休。

我上艇的时候,张地岭是军士长。他个子挺高,有点瘦,眼睛不大,喜欢笑,一笑两只眼睛像两弯下悬月,细细的,几乎看不见眼珠儿了。他平时喜欢和那些与他资历差不多的老同志开玩笑,甚至打打闹闹,比如水手长田汝勤、舰务军士长陈再恒等。我们这些新兵蛋子是没资格参加的。不过在旁边看着他们嬉闹,也挺开心。
他们那些老同志都有外号,张地岭的外号叫“大愣”,我一直不清楚他的这个外号因何而来。
张地岭工作很认真,在班里的威信也很高。轮机班人员最多的时候是1971年,大约有十五六人,大家相处得都不错,任务也完成得很好。
张地岭的媳妇叫刘爱芳,据说曾经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我们都称她“刘队长”。刘爱芳开朗活泼,很有妇女队长的样子,她每次临时来队,我们去看她,她都大大方方地招待大家。
1971年春天,张地岭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世,因为老家没有人照顾月子,刘爱芳来到青岛,正好潜艇要远航,张地岭也不能照顾妻子,是张连忠的夫人赵秀珍承担了照顾刘爱芳的重任。我记得刘爱芳是在潜艇出航前生产的,是个女孩,取名海霞。等远航归来,海霞已经满月了。
后来刘爱芳随军,在青岛安了家,他们一家也成了“青岛人”。
我曾经在张地岭的手下工作了7年,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我永远也忘不了他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记得,我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就是在他的督促下写成的。
我在《艇长张连忠》一节中曾经提到,我入团比较早,是同年兵上艇后第一个入团的。因为《党章》规定,年满18岁才能入党,而我当时才15岁,距离《党章》要求的入党年龄还有3年多,因此也就没有写《入党申请书》。一天,张地岭找我谈心,问我为什么不写申请书,我说:我还不到入党的年龄。他说:那也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啊!
于是,我就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此后,几乎每年写一份。1974年10月,在我年满18岁之后,经张地岭和李荣生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不论调到哪里,都一直与张地岭保持联系。从北京到青岛出差,也会与他小聚一下。如今张地岭已经70多岁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张地岭写了一篇文章《特殊的航行》。那次“特殊的航行”我也参加了,看到张地岭的文章,那一幕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127潜艇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小故障不过晌,大故障不过夜。艇上无论哪个专业,都能自觉遵守,无一例外。
我们轮机班掌管的主机是潜艇的两条腿,要保证潜艇随时能开动,主要靠我们。由于我艇的战备训练任务重,出海多,各种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比较高,故障也就特别多。每次我们班的机械出现故障,我们都能做到立即排除,决不拖全艇后腿。可是,如果临时遇到故障又排除不了,怎么办?这是我们最担心的。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支队露天广场看电影。电影刚开始放映不久,突然扩音器里传来紧急通知:127艇全体人员立即回去,127艇全体人员立即回去……
原来,上级命令我艇紧急出航,执行一次特殊的巡逻任务。
备航备潜时,发现左机工作参数不正常,经检查,是一个汽缸缸套漏水。这种时候出现这种故障,实在让人着急。
潜艇在海上,单机是不能完成任务的。因为潜艇要经常给蓄电池充电,需要一台主机带动螺旋桨航行,一台主机带动主电机发电。
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后向艇长报告:我们能保证双机工作。
在海上,是没有条件排除汽缸漏水故障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断掉那个漏水汽缸的油路和水路,停止它工作。主机使用条令上有规定,一台主机在一个汽缸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机器仍然可以照常工作。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更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为了保证这台主机能正常运转,我们停止对故障汽缸的供油供水。
主机启动起来了,我们严密观察主机的工作情况,采用手摸的办法,不停地检查缸体温度。实践证明,停止一个汽缸工作的方法是可行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保证了出现故障的主机一直坚持到完成巡逻任务,胜利返航。
我在潜艇上工作了20年,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主机故障,而汽缸缸套漏水,并带着这个故障完成任务,这是唯一的一次,所以印象非常深刻。(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