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3)
时间:2022-12-14
来源:听雪斋书馆
作者:李忠效
点击:...次

龚殿飞(1946~),江苏省启东县人。1965年8月入伍,在潜艇士兵学校学习。1966年分配到北海舰队127潜艇,任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1971年任147潜艇轮机军士长。1979年转业到青岛市北海船厂工作,1980年任北海船厂某船轮机长。1984年在家休养,1986年任青岛制冷企业总经理。

我上艇的时候,龚殿飞是轮机班长。轮机兵要值艇内更,在独立值更之前,需要由老兵带更。一个新兵要由两个老兵带,我的带更者是龚殿飞和阴玉水。他们都是我的师傅,我很尊敬他们。
我和龚殿飞一起相处的时间不长,大约也就一年多点的时间,后来他被调到147潜艇当轮机军士长去了。龚殿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特别爱钻研技术,脑袋很聪明,手也很巧,什么东西坏了,他捣鼓捣鼓就修好了。也许是“艺高人胆大”,他什么都敢拆,不管坏没坏,都敢动家伙。有一次,他把五舱右前部的空气减压器给拆了,费了好大劲才装上。那个减压器是把高压气减为中压气,用来启动内燃机的。当时我是新兵,也不知道那东西怎么样才算发生了故障,龚殿飞说减压器工作不稳定,就利用在艇上值更的时间给拆下来了。后来我得知,空气减压器之类的设备属于“精密仪器”,一般都是由工厂派技术人员维修,艇上的使用人员不能擅自拆卸,军士长张地岭都没拆过。张地岭听说龚殿飞把减压器拆开了,很不高兴。据说那减压器并无故障,是龚殿飞为了研究减压器的内部结构,擅自拆开来学习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挺佩服龚殿飞,连“精密仪器”都敢拆开来看看,并且能原样装起来,这就是“胆大艺更高”了。
龚殿飞转业到地方以后,我听说他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技能,开了一家制冷设备维修部,自己当老板。那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他大约是我们艇队最早“下海”的“弄潮儿”。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龚殿飞写了一篇文章《艇长笑了》。我看过之后,我也笑了。我发现龚殿飞很会抓细节,具备当作家的潜质。如果他有这方面的爱好,说不定会是一个不错的作家。

在很多同志的记忆中,艇长张连忠是个非常严肃的人,很少见到他笑。我这里讲两则他笑的小故事。
大约是1969年的夏天,我们127潜艇进4808厂坞修。刚进厂的时候,工人的工作积极性还挺高,不到一个星期,就把两台主机的主件都拆回了车间。可是这些机件运回车间以后,就躺在那里不动了——没人再理它们。我们多次去车间察看,几乎没有工人工作。他们有的在打牌,有的在看小说,有的在干私活。我们回来向张连忠艇长作了汇报,他分析说:“现在青岛的形势很乱,工人们受到影响,干不干一个样,反正都是大锅饭。”艇长要求我们想办法让工人们工作,否则潜艇出厂的日子就会遥遥无期。
第二天,我和军士长张地岭带了5个战士,一起来到车间,自己研磨缸头吸、排气阀,并要求大家手抬高一点,研磨的声音大一点。我们六、七个人,一个人负责一只缸头,“乒乓、乒乓”研磨气阀的声音在车间里回响。第一天,工人们没有多大反应。第二天,我们继续“乒乓、乒乓”地研磨。连续三天下来,工人们坐不住了,可能是被我们的精神所感动,都纷纷过来工作了。
在工人师傅的努力和我们的大力配合之下,潜艇终于按期出厂了。潜艇出厂那天,我看到张连忠艇长欣慰地笑了。
大约是1970的夏天,我们艇进行7昼夜航行训练回到码头,干部战士的体力消耗很大,加上天气又热,大家都不大爱吃饭,炊事员按全艇人员平时的饭量做的米饭,现在连三分之一都吃不完。这样下去,同志们的身体要受影响的,怎么办?艇长张连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到食堂里左看右看,发现有很多肉皮挂在没人注意的小菜房旁边,顿时有了主意。他叫炊事员把肉皮取下来清洗干净,他要为大家做一道能下饭的菜。
第二天做午饭时,他叫炊事员多做些米饭,并亲自下厨,做了一锅“辣椒炖肉皮”。开饭的时间到了,大家一走进饭堂,马上被“辣椒炖肉皮”的香味吸引,不由得勾起了食欲。我们从来没吃过这个菜,看着好看,尝一口,味道也不错,真是色、香、味俱全,于是大家胃口大开,把两大盆米饭全都吃光了。看见同志们终于有了胃口,张艇长满意地笑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