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4)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第七章 (4)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七、坚持在核心机要部门获取大量情报

(1939 年夏—1942 年秋在重庆)

 

 第七章 (4)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艰难而有收获的季节
 

1941年10月前后,我从中央党部机要处得到消息,说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已开始筹备,不久即将召开。在徐仲航来家里联络时,我将这一情况向他作了口头汇报。

徐仲航代表南方局指示:在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又掀起了新一轮反共高潮,党组织希望你尽量在会前搜集到会议重要报告的草案,以便我党及时主动采取应对措施。

经我仔细观察,一些绝密内容议题逐步浮出水面。果不出预料,其中有军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的《关于对共产党问题的报告大纲(草案)》,有中统局副局长徐恩曾的《对共产党的处理问题的提案(草案)》,此时我虽然怀第三个孩子已八个月,本来应该在家休息的,但是为了获取此次会议的重要情报,仍然坚持每天上班。

怀孕期间,特别是后期,我经常腰酸背痛。上下班走的全是石阶路,坡坡坎坎、又湿又滑,我手撑着腰,喘着粗气,一路上小心翼翼,走走歇歇。平时十分钟的路,现在常常要走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

大会召开之前,速记不忙,秘书忙。我没事就在秘书室和副官室转悠, 希望有机会在会前看到或者得到这两个文件。我很清楚,情报工作最看重的是预警作用。如事先掌握国民党顽固派的动向,对我党争取主动意义重大。因此,这几天我格外留意观察从自己眼皮下流过的各种文件。

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这天,我去秘书室,忽然觉得眼前一亮,何应钦的“大纲(草案)”和徐恩曾的“提案(草案)”赫然在目。这正是党组织所需要的!
 

尽管几年来我在情报战线上已历尽风雨,见过些世面,然而当见到何应钦、徐恩曾的这两个重要文件时,不禁心砰砰地跳,既兴奋,又有些紧张。

我思索片刻,就在秘书们忙得顾不上和我搭话的时候,果断地决定,用安全、可行的办法获取情报。我一目十行地把“大纲”和“提案”的重要内容熟记在心里。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再用别人看不懂的炳勋速记符号,和自己独创的速联符号,迅速将内容记录下来。一些特别重要的内容,我怕记得不准,又特地去秘书室偷看一次,随即回来补正。然后我大大方方地将速记纸片带回家,连夜整理成文字,再由明之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摘编,密藏于竹竿之中。第二天晚上,徐仲航来接头时把情报带走,上交南方局,随即报延安中央情报部,使党组织在会前就全面、准确地了解五届九中全会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图谋和措施。

不久,我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儿子,明之给孩子取名庆新,乳名小新。在给孩子取名时,寓意了我们心中的期盼。20世纪90年代,回想五十多年前的往事,我有感而发,曾写了几句不成诗的话:

抗日时期在重庆,华夏古国盼新生。小儿诞生困难时,寓意取名华庆新。

1941年1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召开。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报,我产后未满月,就去办公室转悠。我不可能参加会议的速记,便主动协助速记科长徐漂萍整理抄写材料,这样也可以获悉会议全部内容。我积极工作的态度,得到科长的表扬。可是科长又哪里知道我的真正目的呢?

接着,我又去印刷股,看看有没有已由大会秘书处润色定稿的正式油印件。印刷股经常会有一些印得不清楚,准备作废的文件,放在旁边的架子上,等待统一销毁。我趁印刷股的人忙得不亦乐乎,无暇顾及之际,敏捷地从中抽取了我早就相中的文件。去印刷股,用这种方法获取情报,我已屡试不爽。

为了获取更多的情报,我在生孩子前后都没能得到休息。当时身体非常虚弱,体重还不到一百斤。徐仲航很心疼我。小放还小,总缠着我,要我抱。徐仲航来接头取情报时,总是把小放抱过来,对女儿说:“小放乖,妈妈太累了,让伯伯抱。”他让我们俩专心赶紧整理密写情报,并再三嘱咐明之,一定要好好照顾我。

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后,蒋介石和他的同僚正在策划新的阴谋。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在九中全会上做了关于共产党问题的报告, 还通过了反共清党的两个文件:一个是中统局副局长徐恩曾负责起草,内容绝密,只在小范围讨论的《对中共处理问题》;另一个是《关于党务推进的根本方针》。这两个文件反映了“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甚嚣尘上的反共倾向。国民党在内部搞“清洗”,要“肃清内奸”“纯洁”国民党的核心机构,加强内部控制。这些,在这两个文件中,都有详细具体的措施。如建立由国民党元老张继a任督察的党员监察网,设立由中统局把持的党员监察员,建立党团制度等。

23日,五届九中全会闭幕。我在会议闭幕不久,悉数获取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情报。我获取的油印件,有不清晰处,由明之细心一描,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明之将油印件的四边剪去,包好。徐仲航来取情报时,我将密件缝在他的西服夹里内。

送走徐仲航,我这才有时间搂着刚出生的小儿子,踏踏实实地睡了一觉。我睡得香极了,近两个月来,没有睡过这样一个好觉。

1941年的这个冬天,对于我来说,是个艰难而有收获的季节。我在没能担任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会议记录的情况下,获得了全会的全部重要情报;而与此同时上天赐福,我和明之又得了个儿子。

 
a  张继 (1882-1947),原名张溥,字溥泉。直隶沧州(今河北沧县)人。1899 年留学日本。1904 年参加同盟会。1913 年当选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长。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西山会议派”(国民党右派),被推为“西山会议派”的中央执行委员。抗战后任国史馆馆长, 1947 年 12 月病逝于南京。
 
 

我获得的这些情报,受到南方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徐仲航向我和明之转达了上级党组织对我们的表扬和鼓励。他说:这两个文件很重要,使我党及时掌握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待我党的政策和动向。

1942年1月9日,远在延安的中央情报部将国民党九中全会的情报上报党中央领导。毛泽东曾批示:“九中全会表现了国民党的极大动摇性,这种动摇似要待到法西斯失败时才会起变化,那时变好变坏,当依国际国内条件来决定。”

那时我们夫妻的工作是“流水作业”——白天我用速记符号把情报记下来,下班后,用前半夜的时间将速记符号整理成文字,然后交给明之摘编,这时,一般都是后半夜了。明之根据情报的性质和轻重缓急,分类摘录编写。有疑点,需要进一步弄清某些细节,就得把我叫醒。我除了整理文字, 夜里还要给儿子喂奶,把尿,盖被子。由于我过于疲劳,睡得很沉,经常叫也叫不醒。虽然明之很心疼我,不忍心把我弄醒,但有时候情况紧急,需要立刻搞明白,只好使劲将我推醒。我人虽醒了,却困得睁不开眼睛。明之就去拿湿毛巾,帮我擦擦脸,让我清醒过来。

我经常在下半夜被明之叫醒,一起研究情报。等把情报整理完毕,伪装密藏好,天都快亮了。这时,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经济拮据,家里常常没有可以在夜间充饥的食品,天长日久,我的胃溃疡又复发了。后半夜如果醒了,往往两眼直直地等天亮,得了严重的失眠症。

繁重的情报工作无情地消耗着我们的精力,但我们无怨无悔。努力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明之是我的指导,是我的交通,是我的丈夫,又是我的助手,是在我身后支持、协助我工作的人。很多年以后,当我的事迹被解密时,明之似乎总在我的背影后。可是实际上我无法想象,如果我的生活和工作没有老华,那将会是什么样子。

而明之则总是谦虚地说:“安娜是红花,我是绿叶。”其实“红花”也好, “绿叶”也罢,我们二为一体,相辅相成。是伟大的爱情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我和明之晚年定居北京。我们特别喜欢荷花,我请人画了一幅荷花图,并悄悄嘱咐说:要把荷叶画得大一些。结果,画家把荷叶画得很大,并且占据中心位置。明之看了,不解地地问:怎么把荷叶画得这么大?

我则满意地说:很好,很好!
 

1941年的冬天在我和明之充满兴奋的气氛中,顺利度过了。虽然我的胃病和失眠很严重,但是紧张的秘密情报工作,使我常常忘记了这些病痛。

1942年初,国民党得知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急需知识分子和汽车司机等技术人员,便策划利用亲戚关系或其他方法,向边区派遣特务,从事侦察和破坏活动。我获悉这个消息后,明之及时将这一情报通过徐仲航报告党组织, 有效地配合了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反奸防特”工作。

1942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定改变开会办法,半年召开一次中央全会,于是开始筹备五届十中全会。我得知,会上将加强内部“清党”,国民党党、政、军三方头目各做一个报告;陈果夫、陈立夫等说要在半年内“肃清内奸”、加强对国民党机关人员的审查和管理。上述情报,我们及时交徐仲航上报,南方局即发往延安中央情报部。

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战场,苏联和德国打得难解难分;西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日本向美国和英国的势力范围发动猖狂进攻, 美、英、苏同盟国要求蒋介石坚持对日作战,不要内战,蒋介石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不得不在1942年7月提出和中共进行“谈判”,十中全会也因此而推迟召开。

 

第七章 (4)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本网站近期连载海军作家
李忠效的纪实文学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李忠效、华克放整理
未完待续  敬请阅读

第七章 (4)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