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小岛蛙歌 《蓝色的飞旋》

第二篇 小岛蛙歌  《蓝色的飞旋》

小岛蛙歌

 

小岛的暮色降得晚,而且明晨有船赶早潮来送物资,所以战士们刚天黑就睡下了。我是下午乘船来岛的。朦胧之中,什么地方响起一声清亮的蛙歌,把我惊醒了。我以为是在做梦,可静耳听听,仍然听见一声声的蛙歌从窗外传来。

这就是我少年时代听惯了的蛙歌吗?怎么会呢?在这小岛上。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东北丹东(当时叫安东)市北郊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度过的。蛤蟆塘,顾名思义,蛤蟆多。我们那里所说的蛤蟆,就是书里讲的青蛙,每年春天水稻插秧的季节,是蛤蟆塘最热闹的日子。沉眠了一冬的青蛙从朝阳的土坡上、田埂里钻出来,在暖融融的阳光下晒了一些时候,蹦了一阵子,再跳进乍暖还凉的春水里游个够,然后开始了每年一度的繁衍后代的紧张工作。

青蛙求偶不像有的动物偷偷摸摸地进行,而是涨起蛙鼓使劲儿地叫,真可谓是“光明正大”的举动。特别是到了晚霞散尽时,水田、池塘里简直就要闹翻了天。“咕嘎嘎、咕嘎嘎”的鼓叫声,“噼哩哗啦”的击水声,几里外都能听得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现青蛙的肉好吃,我们那儿的人都喜欢用青蛙肉做佳肴。我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也有捉青蛙的兴趣。但当时捉青蛙不是为了吃,而是当作一种快乐的游戏。

白天,我们到水浅的池塘里用手摸,常常是摸到又跑掉了。到了晚上,捉起来就容易多了。青蛙们为了“谈恋爱”,大都离开水塘,跑到浸了水和还没浸水的稻田里了,人们乘着它们不备的时候悄悄接近,突然按亮手电筒,使它们来不及逃脱,乖乖就擒。特别是浅水里的那些青蛙,它们蹦又蹦不快,只得搅浑一汪水躲在下面。这时候只要你看准水浑的地方,伸手下去便可以抓一只或两只上来……不用多大工夫就能捡回半面袋子。在别处,青蛙是被当作益虫保护的,而在我们那里,却并不在意,因为青蛙确实太多了。当我们背着沉甸甸的口袋走回家去的时候,夜已静了,深蓝的天空闪着无数的星斗,路边的小草悄悄地拔着梗节,头上满树的槐花飘着沁人心脾的芬香……

啊!这段诗一样美妙的时光,自从当兵来到海防,只能是留在梦里,刻在记忆中。十多年了,再没有见到过青蛙;机器的轰鸣,大海的涛声代替了蛙歌。曲

没想到,今夜,在这远离祖国大陆的小岛上,我竟又意外地听到了蛙歌,而且由开始的一声两声,变成了一支洪亮的合唱曲!

闻我睡不着了,索性披上衣服走出屋来。海上无风,此刻正是平潮,海水像匹跑累的野马低声喘息着。好一个柔和的夜,无怪蛙声这么清亮!

我踏着洒满月色的小路,寻着蛙声走去。

这是一个由人工凿成的小池塘,四边沿长满了青草。水很浅,青蛙们在戏闹,溅起层层闪亮的水花。我按亮了手电简,青蛙立即争相逃遁。有一只肥大的雌青蛙好像并不怕人,明亮的凸出的眼睛迎着光柱,一动不动;旁边还有几只稍小的青蛙,也没动窝。记得小时候,每逢遇到这样的情景,总要扑上去抓几只的。现在,我好像感到它们的眼睛里含有一种谴责我的目光。是啊,我破坏了它们欢快的幽会。心里仿佛有点内疚,立刻把手电关掉了。

“谁?”不远处的了望塔上有人在喊。显然是蛙声的停止引来了他对池塘这边的注意。

我借着月光回头望去,认出值班的战士是下午和我一起乘船上岛的小沈。他刚探家回来,带了一只别致的小纸盒,里面全是昆虫蛹,有的已飞出了小蛾子。我问他干什么用,他呲牙笑笑不肯告诉我。我猜想他是个昆虫研究业余爱好者。

“你们这里怎么有青蛙?”

小沈笑了一下,拿起望远镜,一边了望着海面,一边说:“这个你最好去问我们站长。”在我的追问下,小沈向来上哨的战友交了班,随后给我讲了起来。

据说,以前这个岛是个荒凉的秃岛,既没有植物也没有动物。后来建起了观通站,小岛才随着海军战士的到来出现了生气。战士们从大陆带来了泥土,种植了小树和青草,鸟也在这落了,虫也在这飞了。但是战士们还感到生气不足,每当右人出岛,回来总要带点什么好看的好玩的。这个带回几样花,那个带回几样草,有的还带回活蹦乱跳的小动物。副站长的家乡没有什么好带的,最后和爱人一商量,干脆带几只青蛙。他立即给爱人写信,让她提前来队休假。他则领着几个战士在一道石崖下凿了一个蓄水池。他爱人来队了,只见提了一只水桶,里面装了几十只青蛙,有的已在旅途中择偶产卵了。蛙卵放在水池里不几天,一群可爱的小蝌蚪便出世了。那些从没见过蝌蚪的战士们喜得没法,竟把饼干之类的东西拿来喂它们。有的把大青蛙抓到屋里去养,青蛙夜里蹦倒了茶杯,把一屋人都惊醒了……

小沈说到这里,我禁不住哈哈笑出声来。

“开始青蛙还怕人,”小沈说,“慢慢地就和大家混熟了。有时候天气好,它们常常蹦到窗台上晒太阳,听着人们在屋里开会学习。像一群会场的'卫兵’。”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