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上篇(二) 《蓝色的飞旋》

蓝色的飞旋
献给为海军舰载机部队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们
三
着船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郭文才的身体也基本恢复。
早晨,红彤彤的旭日冉冉升起,周身环绕着热腾腾金灿灿的水气。郭文才精神抖擞地站立在窗前,他觉得今天的太阳比哪一天都辉煌壮丽、生机勃勃,使人充满希望。
今天,是正式着船的日子,他飞行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郭文才和王恽乘车来到机场,机务人员在飞机旁列队迎接他们。
“报告副团长,飞机准备完毕,请你检查。”一个机务干部向郭文才报告,激动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
郭文才还礼,却没有说话。他和王恽一起围着飞机开始检查。停机坪上一片平静。只有飞行皮靴发出缓慢而滞重的橐橐声。
此刻的空气仿佛非常浓稠。
检查完飞机,郭文才看看表,默默地和王恽对视了一下,坚定地跨上飞机。空中机械师王世荣随后关上舱门,机务人员一下散开在两旁。
飞机传出低低的啸叫声,旋翼开始挑起,缓慢地旋转。啸叫声越来越大,旋翼越来越快。旋翼卷起的寒风吹得人站立不稳,睁不开眼睛。若在以往,机务人员都会转过身子去避风,但是今天,他们却像一尊尊雕像伫立着,眯起眼睛注视着座舱里的郭文才和王恽。一位机械师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的心情很复杂。既激动,又不安。那情形决不亚于送飞机去参加一场空战。”
接到起飞的命令,郭文才轻提变矩,柔推操纵杆,飞机悠然离开地面,低着头,像一只勇猛的西班牙斗牛,吼叫着冲上天空。然后顺着长江向东飞去。
长江口外,一艘宏伟庞大的远洋考察船正等待着郭文才他们的到来。
他们来了。直升机飞临考察船上空,郭文才和王恽一眼就看见了考察船后部的飞行平台,和平台上那红白黄相间的着船标志。
他们的心情激动起来。他们对那标志太熟悉了。在此之前,他们不知飞了多少次。不过那不是在船上,而是在陆地上。
在外国,着船训练首先是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模拟平台上进行的。我们当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于是在机场的跑道上,出现了一个与船上飞行平台完全相同的着船标志――一个直径八米的大圈,里面一个直径二米的小圈,中间一个大红十字。
有人说这方法真土。
郭文才说:“土是土点,管用就行。咱这是‘土法上机’。”经过一段时间的理科学习,飞行员们开始了陆地上的“着船”。有人风趣地称这种训练叫“套圈”。
八米的圈看上去很大,但要准确地套在中心位置并不容易。飞行员们感到像一个喜欢在高台上伸胳膊撩腿做花样的跳水运动员忽然被绑住了手脚,只能直上直下跳“冰棍”一样不自在。
不久,机场跑道的头上出现了一个近似舰上飞行平台的陆上平台,它标志着飞行员着船水平的提高。
接着,飞机又在一个形如军舰的小岛上练起落。
后来飞行员们回忆起当时的心态:“那段时间,脑子里成天想着套圈,就连夜里做梦都是一个圈一个圈的,像走进了迷魂阵。”
早晨,他们从圈圈的梦魇中挣脱出来,舰上平台的圈在向他们招手。
直升机在考察船上空盘旋。郭文才再次检查了飞机情况。冷静地按下发话按纽。
“一号请求着船!”“可以。”
直升机在空中优美地划了一道弧线,改出四转弯,均匀地向考察船下滑。海军航空兵历史上的第一次着船开始了!
“现在高度 100,速度100,下滑率每秒1米。”“小圆圈的位置在风档玻璃中央。”“高度 60,现在开始减速……”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