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蓝色土地的儿子 (一) 《蓝色的飞旋》

第十九篇 蓝色土地的儿子 (一)  《蓝色的飞旋》

蓝色土地的儿子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他人记忆中,生命就仿佛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在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孟德斯鸠

 

那场海难发生于199061日凌晨,消息传到北京,已经是两个月以后的事了。在那场海难中,海军航空兵驻西沙勒务分队专业军士林春霖为抢救遇难的群众而英勇献身。领导决定让我去采写一篇报告文字,我只好中断手头一部剧本的创作,买了机票匆匆赶往林春霖的家乡――福建省莆田县埭头镇汀港村。

在这之前,报上经常有关于舍己救人的消息。几天前,一个什么人救人牺牲,军报上只发了一条“一句话新闻”。可见这类事件的不断出现,从新闻媒介的角度看,已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在飞机上,一位与我同行的记者和我谈得最多的话题是这个事件能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到哪里去发。

但是,我们一到福建,立刻感受到了林春霖事迹在当地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特别是在我们对林春霖的身世和经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感觉到了他与别的英雄人物的不同。并预感到我将不虚此行。

 

 

林春霖的童年是不幸的。他五岁那年,长年多病的父亲撇下五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离开人间。林春霖上面有一哥一姐,下面有两个弟弟,最小的弟弟还不到一个月。母亲是个哑巴为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了很多债。日子过得很艰难。林氏家族的一位老人作主,把林春霖最小的弟弟换给了黄瓜岛上一户姓吴的人家,换回来的女孩吴美蓉准备给林春霖的大弟弟做童养媳。那一年正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始的时候。贫穷落后的汀港村人还没有被卷进大革命的洪流中去,他们最关心的是怎样解决温饱,怎样传宗接代。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美蓉没有与林春霖的大弟弟结婚,而是嫁给了林春霖。这种发生于英雄人物身上的“婚变”故事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我在后面将会谈到。

由于家里穷,林春霖的哥哥姐姐都没有上学,林春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也没能上学。家里常常连一天三顿饭都不能保证,哪里还掏得起学费?但是他很想上学。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在路上走,他远远地站在一边看,有时候还跑到学校的教室外面去听老师讲课,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算题。有一天,他正在教室外面的地上做算术题,被大队老支书看见了。老支书问他:“春霖,你想上学么?”“想。很想。”老支书抚摸着他的头,说:“你是该上学了。”当时村里有好多孩子没有上学,都解决不可能,但对林春霖这样渴望上学家里又确实困难的孩子,他不能漠然置之。

在老支书的关怀下,林春霖终于成为一名可以在教室里听课的正式学生。后来,哥哥姐姐大了,用姐姐换亲给哥哥成了家。成家的哥哥另立门户自己过。为了生计,林春霖不得不小学没毕业就中途退学回家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十四岁。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干什么呢?在队里还挣不了整劳力的工分。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校,他要帮助哑巴母亲分担一部分家庭生活的负担。

为了帮助他家解决困难,大队党支部开会决定,让林春霖到大队当通讯员,每天按整劳力记工分。林春霖听到这个消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支部的这一决定对他家意味着什么。他的童年是贫苦的,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却珍藏着许多美好的记忆:家里揭不开锅了,是村干部送来了救济粮,家里人生病了,是村干部及时帮助就医,还有他上学,当通讯员……在他的心目中,村干部们都是些救苦救难的好人。他立志要做他们那样的好人。

当通讯员是他人生道路的新起点。从这个起点到他29岁牺牲时,整整十五年。这十五年中,他的足迹从莆田到西沙,谁也数不清他做的好事到底有多少,他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是个大好人。我们在汀港村采访时,凡是知道林春霖的人都在说这样一句话:“他是天底下最好的好人。”

人们还记得,林春霖当通讯员两年,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坚持照顾大队的三户五保老人,经常为他们挑水送粮打柴;村里不论谁家有困难,他都尽力去帮助。后来,他当了民兵排长,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民兵”。1979年,村里刮起了一股偷砍乱伐山林的歪风,他自告奋勇,带领九名民兵上山护林。白天,他领人挖坑栽树,晚上,他安排大家在林场场部休息,自己卷起铺盖睡在林场的路口处。有时为了抓获偷伐者,他在山里一转就是一个通宵。不久偷砍乱伐风就被刹住了。与此同时,山坡上又新造了1000多亩幼林。十年之后,林春霖不在了,他亲手参加培育的那片幼林,已郁郁葱葱覆盖了山岗。林春霖是否也化为一棵松树,耸立在那片山林之中?站在林春霖的墓前,我这样想。

 

 

1980年底,征兵工作开始了。当时中央在福建沿海实行特殊开放政策,许多人感到发家致富的机会来了,不想当兵,党支部向全村青年发出积极报名参军的号召,十九岁的林春霖积极响应,第一个报了名。有人劝他说:“你弟弟手有残疾,你家就你一个男劳力,你走了,什么时候才能富起来?”他说:“我们家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要富裕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再说,总得有人去当兵啊,让别人先富吧。”(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1]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