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西沙王三奇 (二)《蓝色的飞旋》

西沙王三奇
三
1985年夏天,海军航空兵驻西沙勤务分队司务长王三奇奉命接待海南大学到西沙考察的几位教授。这事本来轮不到他出面,学者考察团,不是厨师考察团。但岛上驻军领导实在忙得脱不开身,眉头一皱,便想到了他。于是这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了一个幸运儿。
司条长与学者之间,作为人是对等的,从学识方面而言,简直无法用一条线去联接。但是教授们面对王三奇的小仓库里那些在博物馆也难以见到的生物标本,像看到了奇迹一个个变得目瞪口呆,
“这些标本都是你搞的?”教授有些怀疑。王三奇点点头。
“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我没上过大学,只上过初中。教授们又一次目瞪口呆。
是啊,大学生哪会来当司务长。但是眼前的这个长着一头干草般黄发的司务长却不可小看。他们和他认真地攀谈,他们惊喜地感受到,这次考察的最大收获,与其说对西沙海洋生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如说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他们想知道的东西,很多都装在王三奇的脑子里。从某种意义上说,王三奇比他们对海洋生物有更多的感性知识。任何一个专家学者,都不可能有他那样的独特经历,
教授们问他那些标本是在哪做的。他说,就在这屋里,蹲在地上做的。他没有工作台,只能蹲着。有时一蹲就是六七个小时。不知吉尼斯大全里有没有“蹲功”记录,也许他可以提出申请。
教授们走了,带着感慨,带着激动。知识分子的爱才之心,为王三奇打开了一扇通向海洋生物学自由王国的大门。一个月之后,王三奇被破格录取为海南大学生物系学生。这年他正好30岁。也是在这一年里,他和王梦蓝的恋爱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结婚。1985年对他来说,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到地方大学上学是要交学费的,几千元呢!王三奇自己出不起。也不该让他自己出。可是部队没有这方面的专项开支,有关业务部门难以落实。曾在西沙工作过并且认识王三奇的南海舰队刘副司令知道了这件事,有一次在北京开会,见到南海舰队航空兵的石司令,说:“你们南航有个王三奇,我们想培养一下……”石司令这时已知道了王三奇上学的事,毫不相让:“我们的人,我们出不起钱?我们培养!”就这样,学费问题解决了。首长说了话,什么事都好办。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大学的门他是进来了,但是一个初中生要跟上大学的教学进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自知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学习格外刻苦,他自己戏称“连滚带爬”。有一天,化学系主任对他说:“王三奇,你化学考50分就算你及格,别人差一分也不行!”他没吭声,心里暗暗地鼓劲:一定不能考得太少。他从最基本的元素符号“C02”开始学起,由化学键、化学平衡一点点敲开化学之门。最后,考试成绩公布了:59 分。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系主任也知道这个分数对王三奇确实来之不易,高兴地对他说:“好,三奇,你及格了!”王三奇的眼睛湿润了,不是激动,而是感到窝囊:真没用,就差那么一点点。
王三奇在学生中年龄最大,又是党员,同学们都爱听他招呼,第二年他当上班长,还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学校里有一门“生物技法课”,就是做标本,上这门课的老师很年轻,是大学毕业后留校的,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标本没有王三奇做得快,也没有他做得好。因此一上这门课,老师就对王三奇说:“你领着大家做吧。”然后溜之乎也。王三奇问:“老师,我的分怎么打?”老师说:“嗨,别打分了,你给我打吧,你是最优秀的!”同学们按王三奇的方法做,比书上介绍的做法快,也好。
1987年王三奇从海南大学毕业,又回到西沙。这时他已转为志愿兵,原来的单位太小,没有合适的位置,上级安排他在西沙水警区俱乐部当干事。这是个闲差,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搞海洋生物研究。
1988年3月14日南沙赤瓜礁发生海战,世界开始瞩目南海。为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海南沙,热爱这片蓝色的土地,海军在首都军事博物馆西二厅举办了《南沙风采》展览。王三奇收藏的标本丰富了这次盛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如果没有王三奇那几十箱的标本,很难想象这次展览会是什么样子。
首都一家报纸发表消息说:“《南沙风采》展览,对人民群众是一次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王三奇看了很高兴。他终于看到了他多年的心血发挥了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是他的目标远不止这些,他的理想是要在西沙创办一座海洋博物馆。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四
有人说,王三奇搞标本想赚钱。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