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西沙王三奇 (一)《蓝色的飞旋》

第十八篇 西沙王三奇  (一)《蓝色的飞旋》

西沙王三奇

 

 

西沙正午的太阳一年四季都热辣辣的。12月,在北方已是冰天雪地,在西沙,穿一件衬衣还嫌多。那天中午,接待单位为款待远道而来的文工团员,特地花几百元钱买来一只大海龟杀了,许多男女争先恐后跑去看稀奇,我们没去,主要是怕热。这么热的天再去看血,岂不更热?事后我们听说,那只海龟在被杀的时候流了眼泪,杀完之后一个小时龟肉还在跳……人们说的最多的是那位执刀者。说他如何身单力薄残忍无比,说他怎样技巧娴熟动作麻利……于是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王三奇。

据说,在西沙王三奇是“知名人士”,从领导到战士,从炊事员到民工,没有人不知道他;在海军机关他也颇有影响,1988 年冬海军在“军博”举办《南沙丰采》展览,大部分展品都是他提供的。海军李耀文政委称他是“海军的南海生物专家”,军委刘华清副主席指示海军要保留这个人才。据说,他私人收藏的海洋生物标本在国内首屈一指。除他之外似乎还没听说国内有海洋生物方面的私人收藏家。

我们对王三奇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们两次光顾他栖身的小屋--水警区礼堂舞台右侧的一间化妆室。屋里有两个架子,上面摆满了他自己制作的海洋生物标本。有红色的扶疏琉璃的海柳,有黑色的威风凛凛的强盗鸟,有憨态可掬的海龟和玳瑁,有色彩斑斓的凤尾螺和鹦鹉螺……林林种种,目不暇接。就像走进了一座海洋博物馆。

“经常有人写我,”刚见面时他说,“《解放军报》《海军报》《海南日报》都发过文章,写得都不好。有的根本就没见过我。”

想想也是,他住的这地方,一般人很难得来一趟。

“我们见到你了,但愿不虚此行。

“其实也没啥好写的……”他操一口浓重的湖北乡音说。他见过不少记者,大概还没有作家采访过他。

我们参观过了他的作品,这才认真打量他的尊容:个儿不高,偏瘦,脸色偏黑,皮肤粗糙,大约是长期在海上风吹日晒的缘故。

我们说起头天中午杀龟的事,他说:“这个岛上杀猪杀龟都找我。干这东西得心狠手辣,尤其是杀龟。海龟生命力很强,放那几个月不吃不喝都死不了。内脏扒完了,它还可以爬。看了心里很不舒服。”

“那你还杀。”

“有什么办法?有的人不是还杀人么?杀总有杀的道理。海龟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这个地方谁来管?管一天不管一天,杀完为止。一个龟能卖四五百,渔民还管你保护不保护?都说太平洋警察管得宽,咱这没有太平洋警察。”他呲牙一笑,“我去杀,是想要龟壳做标本。”

电视上经常有介绍根雕艺术的节目。于是报上有人发表文章,呼吁少搞根雕艺术,因为这门艺术毁坏山林……在宣传一种事物的时候,可能就会牵涉别的扯不清楚的问题,这是世上常有的事。现在我们遇到的大约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谁也别太认真。

认真无乐趣。

 

 

王三奇成为海洋生物专家,纯属偶然。当然,这偶然之中也有许多必然。王三奇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农村,入伍前只上过初中,如果他不出来当兵,如果他当的不是海军,如果他不是来西沙服役,那么他的情趣和爱好会移向别的领域。而命运之舟实实在在地把他载到了西沙。于是他便在西沙这块蓝色的土地上做起了蓝色的梦

王三奇1976年入伍,先在海南岛陵水服役,三年后被派往西沙珊瑚岛。当时岛上正在施工,他在那里呆了八个月。他的脑子很灵,属于心灵手巧的那种人。岛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拖拉机,施工也靠它运料。有一阵子,拖拉机全坏了,又没有零件,领导急得不行。从没有研究过拖拉机的王三奇居然能拆东墙补西墙,把两部合一部,开得满岛拖拉机突突叫。

岛上的油泵不转了,他捣鼓捣鼓就能加油了。

岛上的载波室要装百叶窗,技术条件要求很高,需要从大陆派专门技术人员。他说:我试试。一试,居然成了……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