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篇 六座丰碑 (一) 《蓝色的飞旋》

第十七篇 六座丰碑 (一) 《蓝色的飞旋》

座丰碑

 

1988年“3 14海战”之后,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想去南沙看看。我之所以说“寻找机会”,是因为去南沙太不方便,不仅去程航路漫长,而且每个礁盘之间也有几十、上百海里之遥。一般情况下很难登遍我军驻守的全部礁盘。而我的愿望就是要将到目前为止我军所驻守的永暑礁等六个礁盘全部登访一遍。

198910月中旬机会来了。我怀着一种难以形容的喜悦心情,随一位将军,匆匆踏上奔赴南沙的征程。

28号台风刚刚刮过,南海上波涛汹涌,狂兴未尽,据报第29号台风已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形成,目前正以每小××公里的速度朝我国西沙群岛方向移动。将军决定,军舰要抢在强台风到来之前驶过西沙海域,进入南沙。

妙极,我们刚刚驶过西沙, 29号台风就到了,它只来得及抹平军舰留下的航迹,发出几声狂啸的叹息。

前方,美丽的南沙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华阳礁(1989. 10. 19

 

下午三点,我们乘小艇登上华阳礁。到j目前为止,这是由我军驻守的处于祖国最南端的领土,位于尹庆群礁东侧。

登礁之前,我在军舰上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整个礁盘。首先出现在物镜里的是新落成不久的碉堡式营房,和以前的高脚屋,它们孤零零地耸立在汪洋之中,给人一种鹤立鸡群之感。在离高脚屋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凸出水面的礁石,上面立有一块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碑。据说那是以前国家海洋局考察华阳礁时立下的。

华阳礁面积大约有1. 5平方公里,礁盘上的海水颜色极美,是一种浅浅的绿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很着急,苦于找不出适当而形象的词汇来形容那颜色。一阵冥思苦想,使我终于想起春天里朝阳坡上那刚从地下探出头来的小草,不错,就是那种鲜活嫩绿的颜色,只是这汪汪一片要比那稀稀疏疏的嫩绿壮机得多。

嫩绿色的礁盘镶着一道白色的花边,那是海潮涌上礁盘时溅起的层层浪花。礁盘之外无疑就是深海区,海水呈湛蓝色。海图上标明,礁盘周围的海水深达几百米上千米。据说珊珊礁增长的速度是每年三至五厘米,按这样的增长速度,一座一千米高的珊砌礁,要长50万年,可谓久矣。有文载:三国吴人康泰著有《扶南传》,书中说:涨海中,到珊珊洲,洲底有盘石,珊珊生其上也。似乎是着人潜水踩察了礁盘,了解珊潮生于岩基之上。不能说康泰所言不是真情,只是那时恐没有深潜装具,而只靠扎猛子下去勘察怕是潜不了太深的,因此可以说不足为凭。这个问题还是由地质学家们去研究吧。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只是发现了它们,并在《水路簿》上记下了它们的位置,以告后人确保航行安全,而未意识到它们在未来社会中的政治与经济方面的价值。他们没有在这些礁盘上驻足,也无法在上面驻足。他们只是在那些稍大一点的岛屿上留下了些许可供后人考证的生活遗迹,如太平岛上的古庙等。中国人缺乏海洋意识,从古至今。

社会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冷清了几个世纪的南沙群岛忽然变得热闹起来,几个周边国家争先恐后地宣称他们对南沙群岛的某些岛屿享有主权,并纷纷在其近浅海域竖起了一座座石油天然气井架。祖国的南沙在呻吟。

在这些凯舰南沙的周边国家中,最贪婪最猖狂的要数中国昔日朋友加兄弟的越南了。就在这华阳礁上,一年之前的1988218日,就曾发生过中国军队与越南军队针锋相对的斗争。

那天,中越双方几乎同时放下小艇派人登礁,又几乎同时在礁上插旗,在经过了十几小时海水浸泡中的对峙之后,越军终于支持不住了,拔掉旗子,爬上小艇争相逃命。我军官兵用他们顽强的意志非凡的胆魄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尊严。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