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就共和国水下长城 —— 听核潜艇上的徐州老兵讲述那过去的故事(5)

部分徐州籍老“09 兵”接受采访,讲述当年的故事。
前排左一 刘勇、右一 王敏海,
后排左起 季红光、邵勇、方松强、李忠良、马智勇、郝徐立
青春不再,荣耀犹存
90 天长航世界记录,有徐州“09 兵”亲历。
中国核潜艇 90 天潜航创下了世界纪录,法国核潜艇的长航纪录是 67 昼夜,美国“海神”号核潜艇的长航纪录是 84 昼夜,作为 90 天长航记录的亲历者,现供取于市交通局的刘勇还是经常会想起那段艰辛而又光荣
的日子。
在长航之前,刘勇就已经按规定把所有行李打包托运回了徐州,而且也把所有“交代”( 即遗言的代称,编者注)写好锁进了床头柜里,“谁也不知道那次去了还能不能回来,如果能回来那就自己把“交代’撕了,如果回不来,部队就会替你处理”。刘勇说的很亚静,但28 年前想必他内心并不平静。
刘勇清楚地记得长航离岸时间是 1985 年 11 月21 号,在 1986 年的 2 月 18 号回港靠岸。水、阳光、空是生命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可对于长航的官兵来说,这三样是最为昂贵的“奢侈品”。刘勇说,他最大的印象就是缺水,每天饮用水用那种军用茶杯只能喝半茶杯,每天不洗脸只刷牙,刷牙也只有小半杯水,半个月才能洗一次脸,脱光衣服做一分钟紫外线照射就当晒太阳。“衣服也不让洗,因为缺水,穿脏了就脱下来当抹布,再换新的,出来前就发好了。
这次长航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给力考核试验。由于核潜艇一次装料可以航行几十万海里,所以法定续航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人员的耐受性和设备的可靠性。对于刘勇他们来说,活动空间狭小的舱室不是呆一两天、七八天,而是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与外界完全隔绝。刘勇说,最难过的是第五六十天的时候,心情烦躁、生活苦闷。没有娱乐,虽然一舱二舱可以看录像,但是放的都是《地雷战》《地道战》这些抗战影片,他看的都会背了,不过也是在这时候刘勇还看了《排球女将》等日本电视剧。“平时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舱壁被压得吱嘎吱嘎响,感觉也挺害怕,但是后来习惯了要是听不到吱嘎响,反而会更害怕睡不着觉”。
艇内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唯一能判定夜间还是白天的是挂在各岗位舱那块有 24 个小时刻度的航海钟潜艇内数百台电机、水泵、蒸汽机日夜不停地运转,轰鸣声不断地震动耳膜,空气也变得越来越污浊。
越到后来,艇员的生物钟错乱得越厉害。多数人吃不下,有的睡不着觉,有的睡着了醒不过来,经常迷糊个别战士开始昏厥,也有的变得烦躁不安,吵、喊的情都有。刘勇说,在这期间潜艇内部还经历了一次蒸汽漏突发状况,发生泄漏的地点就在他岗位的上方,“当时蒸汽大的对面都看不到人,蒸汽热得要是直接呼吸就会把肺烫坏,我把湿毛巾捂嘴上,一会就处理好。
在靠岸的时候,刘勇说终于靠岸了,而且他们创造了世界纪录,所以很兴奋。在登岸时,刘勇说,他们都是自己走下来的,而美国长航时,不少美国兵是用担架抬下来的,说这些时,刘勇言语里满是骄傲,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长航立功后颁发给他的三等功纪念章。
在接受过领导检阅后,官兵们回到宿舍里小便时,有几个战士因为脱水晕倒了。刘勇说,因为这三个月喝水太少了,在部队休养了三个月,已经超期服役的刘勇复员了,带着对核潜艇动力兵岗位的不舍。他把最美好的五年青春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和那些徐州籍“09 兵”战友一起,用血汗铸就了共和国最坚实的水下长城。
抹不去的人生烙印。
时光荏苒三十年,青春不再,荣耀犹存。走近这群可爱的徐州籍核潜艇兵,了能他们从未向外人透露的难忘经历,不禁让人肃然起敬。退役后,他们现在有的已是单位的中流砥柱,有的自读职业成了优秀企业家,还有的旅居海外成为成功的华商,也有因单位效益下滑下岗后再次奋斗的工人,但他们抹不去的是那道“09 兵”深深的烙印。
2007 年,《民政部关于落实优抚对象和部分军队退役人员有关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到民政部门“对其他参加核试验军队退役人员进行核查认定、组织体检、数据统计,落实相关抚恤补助待遇”,他们中有一人申请到了抚恤补助待遇。“国家的这种政策是对我们身份的认可”,除却普通人担忧的辐射造成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慢性肠炎、关节炎等,但这段经历带给他们的更多是成长、荣光以及珍贵的回忆。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1]

顶一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