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一章 “逼上梁山”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一章  “逼上梁山” 

 

核潜艇两次上马的历程

 

(二)

 

陈右铭自述--
1962年7月,于笑虹等人以海军、二机部的名义,起草了一份关于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的报告,于1962年7月20日上报聂荣臻副总理。
8月13日,聂荣臻批示:拟同意,请瑞卿同志阅后转军委常委并报中央。
周总理于1963年3月19日和21日召开了第四次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这份联合报告。
核潜艇工程开始进入了“冬眠期”。实际上,在中央专委派准报告之前,部分研制工作已经停止了,因为一些科技人员被调去充实其它部门了。
 
李忠效插叙--
从严格意义上讲,核潜艇工程虽然“下马”了,但是这个项目并没有真正进入“冬眠”,那些被留下来继续搞核潜艇项目的人一直醒着,而且在不停地做核潜艇的论证和研究工作。
 
据郭作东介绍,二机部早期参加核潜艇工程的孟戈非局长,晚年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故事--
 
当时,二机部为了集中力量搞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有人提出,“下马”的工程要“拆庙赶和尚”,就是在项目或工程代号撤销以后,人也要撤出来,因为当时原子弹是重中之重。在这种“拆庙”之风盛行的形势下,一天,二机部在六楼会议室召开了一次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内容就是“拆庙赶和尚”,在宣布被“拆”的“庙”中,就有核潜艇反应堆这个项目。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在原子能所任堆线负责人的孟戈非感到十分突然。
这个“庙”不能“拆”!孟戈非马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说,原子能事业,除了核燃料生产和同位素应用外,主要是两个大方面:一为核武器,二为核动力。目前,国家经济暂时困难,一旦原子弹过关,核潜艇、核动力总是要上的。因此,这个“庙”不能拆,应该保“庙”,为今后作好前期准备;潜艇核动力事业,从零开始,创业不易,人才培养更不易。很多人是从不同专业转学工程物理和反应堆工程的,一旦散了,覆水难收,要“上马”可就艰难了,一切还得从头学起。当前国家有困难,如果核潜艇暂时不整体上,是不需要国家花多少钱的,也不会和“一线”争投资。
 
为了保住核潜艇这个“命根”,他同意撤消反应堆这个项目的一些附属工程。
 
孟戈非慷慨坦陈,得到与会其他部门领导的同情和支持。核动力研究室这个“庙”暂时没有被宣布拆掉,但“和尚”未必能保住。因为接着就有消息说,要将他们一个个调到“一线”去,其中包括让他和核潜艇动力研究室赵仁恺去搞原子弹,让副总工程师李乐福和其他人去支援别的工程。
 
这时,孟戈非真的急了,他连夜打电话找第七研究院副院长于笑虹。
 
电话里,孟戈非把核动力研究室可能“拆庙赶和尚”或“留庙不留和尚”的形势讲了,请求于笑虹帮助。
 
于笑虹听罢,也感到问题严重。原子能研究所的核动力研究室太重要太关键了,这个“庙”不能拆,这个“庙”里的“和尚”都是技术骨干,不能走。于是同孟戈非商定,连夜到海军大院找苏振华政委研究挽救办法。苏振华当时是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
已经是晚上11点了。苏振华政委在家中门廊里迎住了他们。
坐下之后,于笑虹立刻说明来意,和孟戈非一起,把要说的话都倒了出来。
 
孟戈非说:二机部那些人,你海军要过来,在海军这边成立一个机构,把队伍保留下来,让他们在可能的范围内继续工作,不要断线,将来再上马,这个核动力就好办了。
 
苏振华说:你讲的有道理,但是海军怎么能跟你二机部要人呢!
于笑虹急切地说:苏政委,请你想想办法,这个“庙”不能拆啊!
苏振华说:是的,这个“庙”不能拆,“大和尚”也不能走!可我海军出面不合适,应该由国防科委出面,因为国防科委受中央委托领导二机部的工作。
 
苏振华当即要通了国防科委副主任安东的电话,对他说:为了保存09的技术力量,能不能由你们出面,让二机部把搞09项目的55个人给我?
 
安东副主任听明白了苏振华的意思,约定明天到苏振华办公室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天上午,安东来到苏振华办公室。于笑虹和孟戈非也在。苏振华开门见山地说:核动力研究室这个“庙”不能拆。
 
安东对苏振华说:我个人没什么意见,但需要和科委其他领导同志商量一下。
他们研究了有关细节问题之后,安东说:我想为了核潜艇,大家会赞成的。
 
苏振华准备把二机部的这些人要来,放在第七研究院。第七研究院院长刘华清先口头向聂荣臻元帅汇报了这一情况,之后,他又与戴润生、于笑虹联名给国防科委写报告,请求成立一个集中的专业化的原子能动力研究所,保存这支核反应堆科研力量。
 
聂荣臻将这个报告上报给中央专委主任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拍板,批准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室潜艇核动力设计组(47-1室)与国防科委七院09研究室合并,成立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即七院第十五研究所,1968年以后改称“715”所),隶属七院领导。
 
“这件事太大了!”郭作东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如果没有保留这些人才,研究就断了!”
 
周总理批准成立七院十五所之后,有人提出:不得超过200人。周总理接受了这个意见。但是后来该所越搞越大,到1965年,人员达到500多人。
 
郭作东说:十五所刚成立时的领导班子,没有所长、政委、总工,只有副所长周圣洋、副政委苏平、副总工程师彭士禄和黄旭华。后来又从701所调来杨履新任副所长。在那个时期里面,十五所聚集了后来的骨干人才。如果没有这个十五所,不可能在二次上马之后,5年时间就把核潜艇搞出来。
 
我问郭作东,核潜艇工程从1958年上马,到1963年下马,再到1965年第二次上马,这7年间你们都干了哪些事情?他说,干了很多事情。我问他,当时是依据什么进行研究设计的?他说了很多,因为有些专业术语我听不懂,年近90岁的老先生,非常认真地用书面形式回答了我的问题。
 
他写道:涉及核潜艇的总体,我看过的资料有--
一、1957年,苏联为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造船》杂志出版专辑,全面介绍了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其中相当详细地介绍了动力装置,有动力系统构成与流程图,有主参数表,即反应堆功率、一回路工作压力、温度、二回路蒸汽参数等。还有一回路装在一个直径7.2米,长13米的布置图,注明所有设备的名称。记得还有这三个反应堆容器的总重量,大概是3000吨,每单元就是千吨了。好像还有屏蔽放射性防护的部份有2000吨,全部动力系统的装置近6000吨。这份材料极有参考价值,甚至可参照设计。时间太久了,记不全也不一定准确。我想国内图书馆会有。(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