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2)

    这些训练班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对攻克核动力装置生产的技术难关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

 

    训练班的开办,还促成了工厂学习技术工艺的好风气。武汉锅炉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哈尔滨电机厂、上海先锋电机厂等许多工厂纷纷“走出去,请进来”,拜师取经、交流技艺,对一些难题进行会诊,解决了许多技术难关。

 

    郭长倬厂长后来告诉我说:“工厂经过大学习,研究试验成功了113项新工艺,终于摸清了不锈钢产品的生产规律,从偶然到必然,又从必然王国跨进自由王国了。”

 

大海捞针

 

    陈右铭自述──

    在恢复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了两种规章制度,一个是技术责任制,一个是岗位责任制。从设计,到描图、打印、晒图、审查、审定,每级都要签字。生产工序也是同样,上一道工序没有检验,不能进行到下一道工序,没有经过检验的产品不能出厂。在这方面,导弹总装厂做得更加严格。

 

    因为导弹是整个核潜艇工程的重中之重,所以我经常到那里去,给他们讲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

 

    为了保证核潜艇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导弹总装厂对设备安装作了许多规定:在设备安装期间,不能倒班,不准换人;一个设备未安装完,中途不能停止;重要设备安装时,实行双岗制或三岗制,即一人安装,另一人对设备安装进行检查,认为没有问题了,都在安装登记表上签字。

 

    他们为了在安装时不把工具、零件等多余物遗失或掉进弹体或设备内,对物品存放地点、使用登记、用后清点、人员(不论任何人)进出车间检查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这个厂有很多同志工作很出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总装车间的车间主任徐鸿喜。

 

    有一次,在安装完后的检查中,发现少了一根缝尼龙布的针。徐鸿喜急了,叫住几个在场的人立即查找。那么大的车间,要想找到一根针,那真跟“大海捞针”差不多。结果没有找到。

 

    晚上回到家里,他饭也没吃好,觉就更睡不着了。老婆半夜醒来,见他还在那里翻来覆去的唉声叹气,就安慰他说:“不就是一根针嘛,还用得着这样?”

 

    他说:“你不知道,别小看一根针,它要是掉在导弹里面,就可能影响到导弹的发射试验。到那时,什么都晚了。”

 

    第二天,徐鸿喜根据分析的情况,决定先在设备外边找,但找了两天未找到。

    第三天,又组织人在设备内部找,也未找到。

    从第四天开始,徐鸿喜把工人排成横队,在车间来回寻找,找了三天还是没找到。

    这时,一位当班工人说:“我保证,针是掉在外面什么地方了,再别浪费时间了!”

    徐鸿喜批评他说:“这可不是浪费时间!你保证也没有用。这根针找不到,上级不放心,我不放心,你们也不放心!”

 

    到第七天,他们终于在擦地的拖把上找到了这根针。为了消除这类事故苗头,徐鸿喜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总结了教训,又提出了防止发生类似事故的新措施。

 

    “大海捞针”,捞出来的不是小小一根针,而是徐鸿喜的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事业心。我们核潜艇事业,正是靠这样的一些人才搞成功的。

 

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本网站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