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3)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时间:2022-08-19
来源:听雪斋书馆
作者:陈右铭 李忠效
点击:...次



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非常战役”
人们常把船厂称作是舰船的“摇篮”。而核潜艇的这个摇篮,在建造“超级玩具”--1:1核潜艇模型时,它自身的建设才刚刚开始不久。在初建过程中,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不少人都是一边受审查一边工作的。
核潜艇总装厂的建设历尽磨难,总装厂的建设者们更是历尽磨难。
1968年初。在总装厂附近的一个山坳里,几间红砖房的门窗被铁皮封死,周围有人站岗巡逻,无关人员不准靠近。这里,有一个在“文化大革命”中很流行的不伦不类的名字--“牛棚”。
“牛棚”里关着党委书记蒋德功、副厂长侯君柱等十几名工厂和车间的领导干部。他们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的。
侯君柱的罪名居然是“苏修特务”。他15岁进船厂,干过油漆工、除锈工、电焊工、切割工,从来没有和“苏修”沾过边儿。30年后,他从一个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一个万人大厂的厂长。在造船业中,他虽然不特别有名,却也是个数得着的人物。

他的头上没有硕士、博士之类的头衔,可他有一个绝顶聪明的大脑。大家反映,他的思维方式像彭士禄、尤子平等人一样,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反应异常敏捷,一个问题在他那里,转眼之间,就能给你三个乃至五个答案。说他“逆向思维”也好,说他“举一反三”也好,反正他能给你一个“触类旁通”的惊喜。
他调到总装厂之前,对核动力可以说只知皮毛,可一两年之后,他居然已成为得心应手进行指挥调度的行家。
他也是从那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调来的。这里比他想象的还要荒凉,比他想象的更加艰苦。这些他都不怕,他最怕的是变幻无常的政治风云。当有人诬蔑他是“苏修特务”时,军宣队和造反派到处抓他,弄得他不得不像个罪犯似的东躲西藏,但最后还是逃脱不了被关进“牛棚”的命运。
在“牛棚”里,侯君柱们受着无休止的逼讯和审查,写着永远写不完的“检查”……
我曾多次找到军管会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尽快把侯君柱等人问题搞清楚,尽快结案,免得影响了核潜艇工程的正常进行。毛主席亲自批准的核潜艇工程总得有人去实实在在地干,光喊口号和写大标语是永远造不出核潜艇来的。于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现了:白天,“牛棚”里的“叛徒”、“特务”们被押出去审查图纸、指挥施工;晚上,又被押回“牛棚”写检查、交代错误。
在我们09工程办公室的再三催促下,被关押的干部们被先后“解放”。
一天,军宣队员在“牛棚”前宣布,对船体车间主任王秀清的审查结束,无罪释放。王秀清没有因为重新获得自由而露出半点喜悦的神色,沉着脸问军宣队员:“昨天你们还说我是阶级敌人,今天怎么我就无罪了?一夜之间怎么就来了个天翻地覆?你们要不说清楚,我就不离开这里!”
军宣队哪能说得清楚。无可奈何,他们只好把主管生产的王荣生副厂长请来做王秀清的说服工作。
王荣生是从武昌造船厂调来的大学生出身的厂长,现在,他已习惯了北方的旱烟。他像北方汉子一样卷了一根拇指粗的“喇叭口”叼在嘴上,对王秀清说:“老王啊,我知道你心里有气。可是船体车间离不开你。你不出山,核潜艇工程就会搁浅。你真的不想造核潜艇了?”
王荣生打量着这个饱受屈辱的汉子,动情地说:“老王,我知道,干核潜艇是你的夙愿,你不会不干。”
王秀清像是遇到了知音,看了王荣生一眼,坚定地说:“我干!”然后连铺盖也懒得收拾,就大步向他的船体车间走去。
1968年11月23日,建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第一个战役打响了。这是一个非正常情况下开始的战役,因此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战役”。
当时正值动乱年代,工厂又处于初建时期,各方面的困难都非常多。一是工作量大,技术人员少;二是工程质量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三是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全艇共11个分段,10个大接头环形焊缝。10条焊缝就像10只拦路虎。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吃在船台,干在船台,睡在船台。从第一个立体分段上船台进行大合拢到总体试水完成,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这对当时尚不具备生产能力的船厂来说,简直是个奇迹!然而,昼夜加班的人,每餐只有一个二两重的黑馒头和一碗白菜汤……
在船台的旁边有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那是侯君柱的办公室和卧室,有时也当会议室用。他经常召集各车间科室的负责人在帐篷里开生产调度会。人们经常可以在这里听到他的大嗓门儿。
侯君柱一看不是他要找的人,不高兴了:“我叫的是科长!”
侯君柱对大家说:“同志们,离核潜艇下水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几百吨的铅屏壁要封,几万米的消磁电缆要拉,所有的机电设备要安装交验,时间必须以分秒来计算!可我们的设备,到厂的只有百分之五十!”
他看见供应科长姗姗而来,把脸拉下来对他说:“从现在下达指令起,你立即派人到各厂催货。人不够要人,钱不够领钱--耽误工期,我拿你是问!”
我非常欣赏侯君柱的工作魄力。不要忘了,他是蹲过“牛棚”的人哪!“牛棚”里的岁月不但没有磨去他的棱角,反而更显得威风了。
第一个战役终于按时完工。这个“非常战役”的胜利,就是在侯君柱这样一些具有“非常魄力”的人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核潜艇的“摇篮”里,响起了第一声动听的“摇篮曲”……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