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无线电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13)
1975年11月,我从海军潜艇学院无线电专业分配到青岛潜艇支队210潜艇。记得那时条件比较艰苦,饭堂没有凳子,大家都是站着吃饭,自己洗碗。一次吃完午饭,我去水槽洗碗时,被也去洗碗的张连忠艇长叫住了:“你,小汪怎么碗里饭没有吃完就去洗碗呢?”实际上只有几个米粒。“不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没有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吗?”当时我的脸“刷”的一下就变成了“关公”,真是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啊!
张艇长带兵有个特点,从小事着眼,细节入手,曾经在210潜艇工作过的人,都受益匪浅。洗碗这件事,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

十、无线电兵李军

李军(1955.8.17~),湖北省武汉市人。1970年12月入伍,曾任127潜艇无线电兵。1971年11月调到海军203导弹快艇大队66号艇任通讯班长。1975年3月退伍。

从李军的简历中可以看出,他在127艇的时间并不长,那是因为“林彪事件”之后,“潜艇事业大发展”的口号不喊了,很多人被调离潜艇部队,他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把曾经在127潜艇上工作的这段经历看得很重。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他不知从哪得到消息,主动和我联系,并写了一篇文章《误会》。他对老艇的这份感情令人感动。2013年,我为撰写航母“辽宁舰”的报告文学,到武汉采访,还特地约他和另外几位从潜艇支队其他艇转业的战友一起吃了一顿饭。从潜艇上出来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潜艇兵。

误 会
李 军
参军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当的是海军,而且还是潜艇兵!初到部队,心中急切地盼着要看看潜艇到底是个啥样子。但是,每个人的行动都必须服从部队的统一安排,不能随便乱跑。在经过了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和五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之后,我终于要到潜艇上去工作了。当我们坐着卡车一路颠簸着来到潜艇码头时,个个显得兴奋无比。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既陌生又新奇。大海是那样的湛蓝、清澈,浪尖上的水珠如珍珠般闪亮,习习的海风带来阵阵凉意,其中还夹杂着淡淡的腥味;港湾中白翅、灰尾、红嘴的海鸥成群结队,翩翩起舞;灰鲸般的潜艇静静地靠泊在码头边,艇上鲜艳的“八一”军旗迎风飘扬,猎猎作响;远处传来《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歌声,使人心情激动,倍感骄傲和自豪。
初到艇上,受到部门领导和老兵的热烈欢迎,班长为我安排床铺,老兵帮我整理内务,让我亲身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友爱和温暖。全艇人员都住在一个大寝室里,有100多人。后来才知道,当时说是要“潜艇事业大发展”,每条艇都有两套人马,其中许多同志都是从其他的军兵种调来的,如我们无线电的江苏籍战士小韩,是从海军航空兵的气象站调来的;河南籍战士小杨是从陆军部队调来的。(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