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3)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2)

 

我不服气:有什么不一样?我也是抗日爱国的革命青年,我就是想去延安!

明之耐心解释说:你是做特殊秘密工作的,你现在的条件又这么好……

 

第六章 (3)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1938年,吴克坚(右一)在重庆虎头岩的新华日报社内办公

 

我仍然固执己见:我不过是一个小速记员,说不定有人比我的条件还好呢!没有得到上级的正式答复,我就不甘心!

 

明之见说服不了我,就不再说什么,心里想:还是让领导给你一颗“定心丸”,这样你就可以踏踏实实安心工作了。

 

我想见领导,可是吴克坚在和我们见了第一面之后,就再也没有露面。因为《新华日报》从武汉迁来重庆,吴克坚继续担任总编辑,整天忙于《新华日报》迁渝后的纷繁事务,所以没空定时如约与我们接头。我心向延安的事,也只能暂时埋在心里。

 

第六章 (3) 《丹心素裹 ——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在国民党“中常会”上

 

我一到机要处上班,科长徐漂萍得到处长同意,就带着我参加了国民党高层会议的速记工作,但是我一直没有见到蒋介石出席。后来听说,蒋介石在1938年10月25日汉口陷落的当天凌晨离开武汉之后,一直在湖南、广西等地指挥国民党军队抗战,1938年12月8日,蒋介石才到达陪都重庆。随后便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会议。

 

我第一次为“中常会”做速记,不由得兴奋起来,我想:国民党“中常会”是国民党最高决策会议,也许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机密。

 

会议室不大,参加会议的中央常委有蒋介石、汪精卫、丁惟汾、居正、于右任、戴季陶、孔祥熙、孙科、阎锡山、冯玉祥、叶楚伧、邹鲁、陈果夫、何应钦、李文范、白崇禧、陈公博等十几人。

 

会议室的布置很简单,会议桌呈“П”形,常委们在两排长桌旁对面就座,顶头是主席座位,速记员的位置在主席座位斜旁边,靠侧门处。

 

蒋介石从侧门走进会场时,全体起立。蒋介石先从速记员桌前经过,向大家点点头,然后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就座,并示意大家坐下。大概是他发现速记员位置上出现了一个年轻小姐,他坐下后又扭头朝我这边看了一眼。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蒋介石,而且距离这么近。

蒋介石是个瘦高个儿,剃光头,开会时面部表情严肃,说话音调不高, 节奏也不太快,我可以将他讲的每句话都准确地记录下来。我感觉,蒋介石虽然讲话轻声慢语,但是说一不二,从来不准别人反对自己的意见。开“中常会”时,他很少说话。但到会议快结束前,他一开口便是“一言九鼎” 了。这时的蒋介石烟酒不沾。原来,1934年蒋介石在江西南昌提倡“新生活运动”a,从那时开始,他不仅不吸烟,不喝酒,而且连茶都不喝了。

 

后来我还发现,蒋介石的着装很特别,除了视察部队和一些必须穿军装的场合,他平时很少穿军装,只穿中山装,或者穿长衫、长袍。在会见外宾等正式场合,他只穿文官礼服——蓝袍玄褂。

 

关于蓝袍玄褂,我听说还有一段逸闻。1927年,国民党政府奠都南京以后,穿中山装成为一种时尚。原来做长袍马褂的绸缎没了销路。于是浙江丝绸业向国民政府捐献四千万元,要求把绸缎缝制的蓝袍玄褂定为文官礼服。蒋介石是浙江人,又喜欢穿蓝袍玄褂,更何况还有四千万元献金,于是做了个顺水人情,以政府名义发布公告,确定蓝袍玄褂为政府文官礼服。于是,浙江的绸缎又重新打开了销路。

 

国民党“中常会”开会不供茶水,只有蒋介石面前有一玻璃杯盛着白开水,其他人没有,也不许抽烟,更无人服务,因此没有闲杂人等进入会场。每次开会的议程,由主任秘书或秘书宣读,他们都能说比较标准的国语。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机要处长张寿贤升任秘书,由他宣读时, 有的委员嫌他的江苏常州口音听不清,就请了电台播音员专任宣读员。播音员的口音是标准国语,大家听起来就舒服多了。(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