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在去南沙的船上 《蓝色的飞旋》(2)
是的,说不定他还会成为将才呢。有些不爱军人这个职业的人穿上了军装,而热衷这项职业的人却被关在了军营的门外。这是个遗憾,人在一生中有些时候只能听从命运的支配。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个叫蓬皮杜的外国人说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民族军事意识比较淡,我们的军队战争意识比较淡,用一句时下非常流行的话说--疲软。我想,如果我们的民族有比较多的人像林涛这样热心于当兵,并醉心于军事,而不是成天沉溺于“缓和”的木鱼声中,那么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否会更精神一些,坚挺一些?
只会养和平鸽不善铸大炮恐怕难以维持和平。
老三林涌对军事也感兴趣。林波对我说:老三在部队一家工厂搞卫星导航技术,因此他也有机会随船去南沙,碰巧那一次他也是和父亲林大校同船。他随父亲登上我海军陆战队驻守的礁盘,回到家讲起南沙的情况,老二饭也不想吃,不断追问高脚屋什么样,炮什么样,听完了还画个图纸让老三看:是不是这样?
那一天风浪不大我没有晕船心情极好,林波的故事非常形象生动印象极深,如果不是有人跑来喊我说太平岛到了,我们可能还会聊得多些。
在甲板上我见到了林大校,我对他说:“我刚才和林波谈了谈,小伙子很聪明。”他笑笑,没说什么,继续用沉思的目光眺望太平岛。此刻他关心的不是儿子。
太平岛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出翡翠般的美丽,它是南沙最大的岛也是南沙最美丽的岛,岛上驻守着国民党军队。毕竟是中国人,因此我看见林大校此刻的神情与经过越南人侵占的岛子时有所不同。
军人的思维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最单纯。军人的感情在面对失地的时候最复杂。
林大校作为一名肩负重要使命的老军人,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的心里和公文包里装着什么。他从事的事业和祖国南沙的使命休戚相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他宏大的夙愿呢?他很幸运他有三个儿子。这在今天看似乎多了些,但我觉得像他的儿子这样的小伙子,三个不算多。
这是真话!
1989 年 12 月于湛江
(原载《水兵》杂志)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李忠效的
【散文报告文学集】
《蓝色的飞旋》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