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篇 杏出墙 (二) 《蓝色的飞旋》

第十五篇 杏出墙 (二) 《蓝色的飞旋》

 

任保国来到学员四队,每次讲话,必有掌声。只有一次例外。

1985年春节过后,开学前夕,全队学员按时归队。任保国走进学员宿舍,询问大家的假期生活和家里情况。这时他意外地发现,许多学员都带回了好烟好酒,他粗略地算了一下,酒有八九十瓶,烟也不少,而有的学员是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的,他们带这些东西干什么?

“他们要送礼。”队领导开会的时候,任保国分析道,“今年夏天他们就要毕业了,他们在拨拉毕业分配的小算盘!”

过了几天,果然有一个学员拿了一条烟送给任保国。

“我好像记得没有委托你买烟哪?”任保国故意皱着眉头说。

“是我自己想到要买的,教导员也没别的爱好……”

“那好,谢谢你了。多少钱?”

“没几个钱,不成敬意……”

第二天,任保国集合全队学员训话。

“今天讲一件事。可能要败大家的兴致。但必须讲。这次寒假归队,许多学员带了高级的烟酒回来,干什么?要送礼。送给谁?队领导。可能还有别的什么人。现在有的学员已经行动了。今天我在这里代表队领导告诉大家,如果谁把烟酒送来了,我们会收下的,同时把钱交给你,再说一声谢谢。因为这些东西外面买不着。但是如果不收钱,就请拿回去。这是没有什么可罗嗦的。今天我着重要讲的是,为什么会在我们学员队出现这样的现象,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人活着,总是有所需求。需要满足,需要得到什么。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物质上的,等等等等。如果没有这种需求,社会也就停止了。但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满足这种需求,牵涉到一个怎么做人的问题,关系到你的人格。

“不可否认,社会上有许多不正之风,有许多肮脏的东西,许多平民百姓所迫无耐,不得不去趋炎附势。可是你们怎么也来这一套呢?你们是军人,你们是学员,你们想用这些换得什么?换取理想的分配地点,还是换取血战沙场的机会?不能排除有真诚无私的,但肯定有带私心的。

“你们也太小看我们队干部了!难道我们的事业心,我们的责任感是几瓶酒几条烟就可能出卖的么?”

接着任保国举了一个例子:学员班长周明升是个优点突出的人物。优点是能干,完成任务出色,在队里一直是内务卫生标兵。缺点是牢骚怪话特别多。学员队几次发展党员都没有他,他急了,情绪懊丧,指名道姓地骂领导。队干部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的成绩,他们轮流找他谈心,明确指出;不是光能干就能入党,还要加强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后来他主动找教导员承认错误,说:我在背后骂过你们。教导员说:我们不怕骂,就怕你们不成材。周明升深受感动。从那以后,他很快改正了缺点,不久前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任保国对大家说:“我们队领导对每一个学员都平等看待,不从个人的好恶出发,也不看你的一时一事。所以,我不允许你们用世俗的目光来看待我们,更不允许你们用世俗的行为来败坏我们的名誉!我的话完了。”

队列里鸦雀无声。许久。直到宣布解散。

这是任保国在学员四队唯一没有掌声的一次讲话。

这期学员毕业离校前夕,有三个学员拎着烟酒找到任保国:“老教儿,我们要走了,在对你无所求的情况下请你笑纳。如果不收,对不起,以后没有你这个大哥!”

 

 

任保国这样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切要向学员负责。从生活、思想、恋爱、学习到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无所不包。

有几次,食堂的早饭不够吃,任保国和其他队干部立即叫炊事班的人上街买点心,送到教室,和教员说好,让学员们在课间休息时把肚子填饱。

有几个学员的女朋友往学校写信,或亲自跑到学校告发某某是“陈世美”。任保国主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条件缓和关系的他积极做工作,已经无法缓和的决不劝他们做捆绑夫妻。

有一个“小花找哥泪花流”的故事――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