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潜艇失事和幸存者(2)

12月1日那天,418艇出海训练的主题科目,是与水面舰艇进行攻潜演练。训练进行得很顺利,圆满地完成了计划,该艇按约定信号于当日下午3时从水下浮起。然而一场意外发生了,水面舰艇“衡阳舰”并没按协议规定及时撤离训练海区,与正在上浮中的418艇撞在一起,将该艇潜望镜固定围筒焊缝撕裂成一个大月牙孔,瞬间大量海水灌入指挥室、指挥舱,并漫入相邻的二舱、四舱。这三个舱室的25名指战员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失事排水、封舱等,但面对汹涌而入的大量海水,实在无力回天,甚至许多人还未反应过来,便被无情的海水所吞噬。短短二三分钟时间,418艇就因失去浮力而沉入40米水深的海底。

与此同时,一舱4名、五舱和六舱的10名艇员也正全力组织自救。一舱鱼雷长王文奎同志我比较熟悉,我们曾在一条艇上共事过,后来调到418艇,他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干部。在他的组织指挥下,一舱4名艇员每个人都写下了“留言”和“遗书”,这些材料是该艇被打捞出水后在一舱被发现的,他们的英雄事迹材料和遗物至今仍保留在潜院,供后人参观瞻仰。只可惜这4位艇员在当时的逃生后并没有被及时发现,最后连尸首也未找到。五舱和六舱的10位艇员在电工军士长和轮机军士长王法全同志的领导下,积极组织自救,堵漏排水,怎奈水势越来越大,眼见着就淹没了防水门。紧接着舱室断电,一片漆黑,空气稀薄,人员呼吸困难,仅靠应急灯维持一点亮光,万般无奈之下,艇员也只好选择弃艇逃生。由于受大量海水灌入,舱内空气压力不断升高,内外压力差逐渐减小等因素影响,致使深度计显示水深3米,而实际水深40米。多数人误以为发生了搁浅事故,安全逃生出水,那是轻易而举的事情,因而放松了警惕,结果付出生命代价。

再说参与训练的水面舰艇,虽受到撞击,但并没有伤筋动骨,尚可保持不沉性。他们也预感到可能与潜艇发生了撞击事故,见418艇很长时间未从水下浮起,才感到大事不妙,于是一边向上级报告,请求支援,一边紧锣密鼓地做好援潜救生准备工作。要说那天天气也怪,白天风平浪静,可待到天黑时,骤然刮起8级大风,浪花飞溅,海面漆黑一团,此时,即便打开舰船所有照明设施,能见度也非常有限,无疑,这将会给援潜救生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事故发生在下午3点,待五舱和六舱的10位艇员决定逃生出水时已到了深夜。由于出水逃生艇员的错误决定,并未按规范要求有步骤、分阶段地缓慢出水,而是从水下30多米的深度直接跃出水面,即使打救出水,也难以保证生命安全。结果,有的因天色黑未被及时发现而随波漂流而亡,有的虽被打捞上舰,但均得了严重肺部气伤的潜水病,全身血液充满气泡。而此时此地,水面舰艇既无减压设备,也没有潜水医生,更无这方面的知识,只能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才被打捞出水的这些艇员离世而去,实在令人痛彻心腑。

五舱和六舱的10位艇员出水逃生,最终仅活下一人,他叫王法全。他具体逃生细节我不太清楚,只是听老战友张家瑞、毕可真讲了一些,说他个人准备工作做得好,后经抢救及时才得以幸存。

邢佩信副支队长接着说,当时我接到李克明支队长的命令,立即乘海军(安—2)专机从青岛赶赴现场,参与418艇打捞工作。

418艇的打捞工作十分复杂,那时候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缺少打捞设备,反复折腾几次,才于事发后两个月将该艇打捞出水。该艇出水后,潜水员潜入舱内清理遗物,并将25具遗体通过指挥室升降口吊出艇外。后来将418艇38名烈士遗体遗物安葬于海军舟山基地413医院后山,并在此修建烈士陵园,现已成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的基地,1975年我曾随潜校学员实习队前往凭吊瞻仰。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10]

踩一下[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