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二章 逆水行舟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二章  逆水行舟

 

核动力-水滴型

 

陈右铭自述--
    核潜艇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称为攻击型核潜艇,其主要使命是攻击敌核潜艇和水面舰艇,以核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称弹道导弹核潜艇,人们一般都称它为战略核潜艇,其主要使命是打击敌战略目标。
 
    核潜艇工程办公室成立以后,很快,办公室的参谋人员就配齐了。大部分是从海军来的。我给他们分配了任务,然后大家开始工作。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团乱麻,从哪抓起呢?毛主席说过,干工作首先要抓主要矛盾。我认为,核潜艇工程的主要矛盾就是方案。方案不定,总体的研究设计工作就无法进行。你都没说搞什么样的核潜艇,我怎么给你设计配套的系统?就好比我不知道你造什么样的杯子,我怎么给你造盖子?
 
    总体研究设计不仅要承担艇体线型、结构和各系统、设备的安装研究设计,还要根据作战、生活的需要,研究主要系统、设备的理论计算和运行操作,提出装艇配套和各种设备的技术要求,构思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
 

核潜艇研究设计比常规潜艇技术上要复杂很多,而我国在开始研制核潜艇时还没有自行研制过常规潜艇。各国研制核潜艇都是保密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在技术上难关是很多的。

 

虽然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案在1961年6月就定下来了,但是关于到底采用什么方案的问题,随着核潜艇工程的第二次上马,各种意见又冒了出来。

 

    当代潜艇的外型有四种:
    一是水面舰艇型,这是潜艇建设初期采用的艇型;
    二是鲸型,它的外型像鲸鱼,这是各国常规潜艇较普遍采用的艇型;
    三是水滴型,它像一滴水由上往下滴的形状,这是各国核潜艇较普遍采用的艇型;
    四是拉长了的水滴型,这是为了装更多的设备而采用的艇型,如美国的“华盛顿”级核潜艇就是采用的这种艇型。
 
    各国核潜艇之所以采用水滴型,主要是水滴型的每个切面都是圆的,磨擦的面积小,所以阻力小,速度快,稳定性好,最适用于水下航行。科学家曾作过试验,两种外型不同,其他条件相等的潜艇,航行试验证明:水面舰艇型的潜艇要比水滴型潜艇慢2节。
 
    总体设计师们在进行方案论证时,有的提出第一步研制常规线型的核动力潜艇,他们说,美国开始就是研制的“常规线型-核动力”和“水滴型-常规动力”的潜艇,试验成功后才开始搞“核动力-水滴型”的潜艇。不然步子迈得太大,技术上太复杂,容易出问题。有的同志甚至说:搞得不好,出了问题,连原因都找不出来。方强部长就是这种观点。
 

七院一所负责核潜艇总体设计的只有一个研究室,人员少,任务重,难以按期完成设计任务。我提议将该室从七院一所中拉出来,与七院十五所的总体、船体专业合并,专门成立一个研究所。上级很快同意了。于是,核潜艇总体研究所--七院十九所诞生了。

 
  李忠效插叙--

据尤子平在《搞核潜艇,要当无名英雄》一文记载:新组建的七院十九所成立大会于1965年10月6日召开,由于笑虹院长亲自主持。会上,于笑虹说:“你们的历史,叫03潜艇起家,31潜艇成长。1958年当中央就批准09上马,摸了一些门径,搞了一些协作,还带方案去苏联希望得到援助……1959年赫鲁晓夫去美国和艾森豪威尔会谈后跑到北京,他认为艾看得起他。毛主席提到核潜艇技术援助问题,他说,你们不要稿,我们搞了派来可以搞联合舰队,毛主席当即拒绝,说你不给,我们自己搞,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们听到后,就想争一口气,于是提出‘09为纲’,可是后来做检查,脱离实际,林总(林彪)提出以‘两弹为主’,09放慢。成立的几个院时,提的是从仿制入手,过渡到自行设计。现在条件不同了,有反帝反修的重大政治意义,我们要拼命干。”

尤子平说,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毛主席所说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话。

 

  陈右铭自述--

七院十九所所长为夏桐,副所长为王诚善、宋文荣,副总工程师为尤子平、黄旭华。

夏桐主管全面,王诚善负责行政管理和后勤,宋文荣协助夏桐负责科技行政保障。夏桐主外,宋文荣主内。尤子平、黄旭华负责09科研业务工作,尤子平主葫芦岛,黄旭华主北京。研究所除直属办公室外,下设一部十科六室,即政治部,下属组织科、宣传科、干部科、保卫科;机关有计划技术科、资料复制科、协作科;供管科、财务科、卫生科; 6个研究室为:总体研究室、船体研究室、动力研究室、装置系统武备研究室、电气研究室及技术情报研究室。全所编制700人。

 

  李忠效插叙--

据夏桐在《核潜艇总体研究所创建初期的几件事》一文中记载,十九所创建初期,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是很苦的。住房拥挤,吃的大部分是粗粮。所里同志说我胃动过手术,每天给我蒸六两大米饭。食油每月三两,猪肉连定量供应都不能保证,文化生活也只是轮番着《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

 

葫芦岛气候恶劣,“一年刮二次大风,一次刮半年”。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葫芦岛,葫芦岛,两头大,中间小,风沙多,姑娘少,兔子狐狸满山跑”……

 

面对艰苦的条件,全所同志发扬艰苦创业的精耕,干群一心,不计得失,热火朝天地从事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据尤子平回忆录记载,09工程起步和建所工作交叉结合,科研技术工作和政治运动难分难解,头绪纷繁,意见纷纭。在夏桐所长领导下,经过共同努力,逐一理出思路,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首先抓了几件事:急务是与十五所的工作关系,事关总体和核动力的分工合作,719所派出一个由相关各专业的二十余位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有汪祖辉、邢洁本等,带着任务和要求到北京十五所去边学习边工作,夏桐称之为去“种菜”。

什么是“种菜”呢?

 

夏桐在《核潜艇总体研究所创建初期的几件事》一文中这样解释:在研究设计单位,过去通俗地把总体所比作“厨师”,把舰艇中采用的设备比作“菜”,“厨师”按规定吧“菜”炒出来满足用户要求。但在09首艇设计时,核动力这个“菜”还没有长出来,怎么办?只有打破常规,“厨师”去参加“种菜”。我们当时所说的“种菜”,就是指我所派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到715所参加一、二回路设计。1968年,彭士禄同志又带领715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091总体的技术设计,与我们一起“炒菜”。091总体的初步设计和核动力系统196工程的施工设计是同时进行的,715所与719所紧密配合,对确保核潜艇一次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据尤子平回忆录介绍,当时在葫芦岛这边,科技人员是大多数,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夏桐提出“两论起家”和“三个入手”的口号,并发动群众大鸣大放,为09如何起步献计献策。

 

“两论起家”原是当年研制原子弹和大庆油田开发成功的口号,同当时提倡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政治要求相一致,《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部著作通篇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精髓,对于身处复杂环境中处理复杂问题时,有了这个思想利器确实会使人聪明起来,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这个道理并没有错。

 

“三个入手”是从当时科技人员的实况和素质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技术途径,即从情报入手,从核知识入手,从调研入手,调动大家积极性,掀起学习热潮,边学习、边思考、边展开工作。(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