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核潜艇的“摇篮”里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2)
时间:2022-08-19
来源:听雪斋书馆
作者:陈右铭 李忠效
点击:...次
在修改书稿过程中,我非常意外地找到一份模型组组长宋学斌写的关于1:1模型的文章《091首制艇1 : 1模型的设计与建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1 : 1模型设计与建造的过程,现摘录如下--
1967年091艇完成技术设计之后,我们就面临着如何开展施工设计的问题。当时我们还是潜艇设计的新兵,719所1965年才建所,除了少数老问志参加过“03”、“31”潜蜒的仿制以及后来的“034”艇扩初设计和“小潜艇”的方案设计外,绝大部分同志都是第一次参加潜艇设计,而面临的又是从未见过的核潜艇。对按照技术设计图纸进行施工设计,其准确性如何,我们没有十分的把握。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祥设计出来的艇能否满足海军战斗使用和日常维修保养的要求。于是,我所提出建造一个1 : 1实艇模型,我们期望通过1 : 1模型解决艇上所有机电设备、仪表、系统管路、电缆的合理布置和精确定位,并取得全挺总布置的协调平衡,以便预先给工厂、艇队一个直观形象的核潜艘,做到预先暴露矛后,解决矛盾,为施工设计提供准确始设计依据,避免实艇建造产生返工浪费。
各有关方面都一致认为有必要设计建造1 : 1模型,可是1 : 1模型是个什么样子,怎样建造1 : 1模型,我们心里没有底。因此,模型组成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调查研究。1967年初,我和杨学宏、王修应同志去上海江南造船厂调查“030”小艇模型的建造情况。“030”是一条小艇(实艇没造),设备数量少,模型制作较简单。但是“030”小艇模型确实给了我们不少启发,使找们对实艇模型有了一些具体概念。由于09艇直径大,任何一个耐压隔舱的容积都比“030”全艇的容积大,每个舱又都是多层布置,舱内设备多,重量大,如何保证整体模型的刚度,确保模型的设计安装尺寸以及测量的精度,而又要做到建造模型简易、经济、逼真,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写出了“091艇1 : 1模型的模拟原则”,作为设计建造1 : 1模型的指导性文件。为了解决1 : 1模型的建造,我们又和船厂多次研究了所需提供的基本图纸。从图纸资料准备阶段起,我们就建立了“舱室长制”,各耐压船舱有专人负责。在我们进行全艇模型图纸资料准备的同时,全艇大小机电设备都已投入北京、大连、锦州等地的模型加工厂,按实际图纸加以适当简化进行制作。
模型的总体安装设计,从1968年初开始,又经过三个月的准备,与工厂共同商定了模型建造方案和安装方法,选定了各种模型制作材料。在全艇模型安装前,厂、所共同成立了1 : 1模型领导小组,由船厂谷元良、周志祥和我负责现场技术总协调和调度。从1968年7月开始,先从后辅机舱进行试点安装,在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10月份开始全面安装设计。我们把全艇模型分为Ⅰ舱、II-Ⅲ舱、Ⅳ-Ⅴ舱、Ⅵ-Ⅶ舱四大纵段,采取纵段建造,分层安装,合拢协调的建造方法。
在模型总体安装设计阶段,各舱的舱室长发挥了很大作用。舱室长实际上是各舱的总管家,各舱大小设备的定位,各式各样仪表的排列组合,各种系统管路、电缆的走向铺设以及所有舷侧阀件开孔的确定,还有各类机座的结构形式都要经过舱室长的初步协调平衡,才能定位安装。舱室长要严格检查每一个上艇安装件的完整性和定位的精确性。
1968年底,各纵段分舱安装安全建造结束后,即开始全艇合拢,并进行全艇总的胁调平衡。我们分别对全艇的系统管路、电缆、舷侧和隔壁开孔,基座定位逐舱进行了三次总平衡,最后定案。于1969年初完成了模型总装。
1 : 1模型根据确定的原则,全艇模型设计制作得较详尽,这是图纸上无法相比的。艇内大型机电设备,包括基座在内,全部按专门要求的模型图,加工制作木质或铁质模型,设备之间的管路、电缆也像实艇一样安装铺设,对小型设备、仪表90%以上都装上了模型。全艇系统管路多达70余种,几乎全部都用塑料管或薄铁皮,细圆铁棒按实艇加以制作。全部主、辅电缆也都到电缆导板表示。内部船体结构、分舱也都按实艇加以模拟。这就使得1 : 1模型非常逼真地表达了091核潜艇的总布置设计,为其施工设计和建造安装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海军来光祖参谋长等领导同志视察了1:1模型的设计建造结果。1969年,海军、431厂、719所三方代表又共同在现场逐舱进行了全部审查,对于不足之处,尤其在操纵、维修、使用方面,海军同志曾提出700多条意见,随后又对模型进行了移改。最后,海军代表认为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总装厂认为,按模型艇进行施工设计,可以进行施工安装,模型艇设计建造工作即告结束。
091首制艇的施工设计和建造实践,证明设计建造1 : 1模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1 : 1模型的建造,对09艇开展施工设计,对培训工人和艇员,对确保091首制艇总体布置设计一次获得基本成功,对确保091首制艇的建造质量和进度,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于宋学斌文章中涉及的有关问题,我向尤子平求证。2019年5月1日,尤子平回复我:“宋文说施工设计是根据全模来进行的说法不够准确,一般是应先有纸面图样,才能按图制作模型,现场发现不妥时,再反过来修改图纸;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特别复杂仓室,先在模型上布置,而后返到图纸上的;关于全模在研制091时所起的作用,诚如宋文所述,只是对总布置和仓室布置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起很大作用,仅此而已,毕竟全艇的性能、功能还是第一位的。”
总体所、总装厂和海军驻厂军代表的领导一起,研究制定了1:1模型的建造方案。1968年7月,科技人员和工人一起动手,齐心协力,日以继夜地干。8个月后,一个由普通金属和一般材料建成的核潜艇模型,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一是原总体所设想的总体布置,通过模型研究,发现许多明显不合适的地方,及时进行了修改。过去征求使用部门的意见,因为在图纸上看不出问题而提不出意见;但他们在看了模型之后,却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原来在图纸上研究舱室分布和系统、设备,特别是管道、电缆布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不容易搞得合理。在模型中,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是在模型上研究解决了各种设备、系统的技术协调问题。过去总体所与设备研制单位、使用部门之间对一些技术问题争来争去,得不到统一,领导心里也无底,不敢轻易拍板。有了模型之后,总体所与有关部门在模型上共同研究,认识比较容易统一,比较快的审定了技术条件。这不仅给研制工作争取了时间,而且提的技术要求也比较准确,大大减少了返工、浪费现象。
三是对设备的安装也很有帮助。因为没有搞过核潜艇,对一些大型设备怎样安装才合适,在技术上也不是很有把握,在模型上研究就容易多了。首艇安装设计比较成功,模型起了很大作用。
四是在模型上研究设备吊装,艇体材料加工、焊接,管道、电缆敷设等工艺,以及编制施工计划,培训施工人员等,都起了很大作用。
总装厂在总结建造工作的大会上,戴开南谈到建造1:1模型时说:“这不仅不是愚笨的表现,实在是最聪明的举动!”
连原来反对搞模型的人,看到它起的重大作用时,也称赞这是“最聪明的办法”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