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核潜艇下水了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2)

    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的权力很大,水面舰艇和常规潜艇的研制,整个造船业,包括六机部,都归它来管。于是又要成立办公室,周希汉主持起草的报告,提议由我兼“船办”主任。
    李作鹏在报告上批示:由刘华清同志任副参谋长兼造船工业办公室主任,另选一位懂业务的当副主任。
    很显然,我当副主任都不行。
 
    当时刘华清是国防科委副主任,因为受到“文革”的冲击,从国防科委回海军当副参谋长。后来刘华清就兼了这个主任。他不可能去干这个具体事,这个办公室的事谁干呢?最后周希汉一再请求,在常委会上又提,最后李作鹏勉强同意,让我当第一副主任,实际上他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干这个具体工作。
 
    不久又成立“718”工程办公室,李作鹏还是反对我当办公室主任。
    早在1965年,中央专委第13、14次会议就提出了关于建造海军观测船的问题,由国防科委组织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提出规划。国防科委于1967年7月18日上报中央军委,请求批准研制远洋靶场测量船,担负导弹、卫星试验测量任务,代号为“718”工程。9月18日,中央军委第93次常委会议讨论同意国防科委提出的初步意见,责成国防科委拟制具体计划报中央专委审批。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具体计划未拟制出来。1970年6月23日,国防科委会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召开了测量船方案设计审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研制其它船舶的问题。与会同志提出,718工程船型多,技术复杂,按一般搞法,很难按时完成研制任务,建议仿照核潜艇工程办法,在中央专委领导下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整个工程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并作为专案工程列入国家计划。会议领导小组同意将这些意见上报中央专委。1970年10月25日,周总理在报告上作了批示。
    周希汉主持起草了一份报告,提议由我兼任718工程办公室主任。
    李作鹏说:“陈右铭当主任不合适。”
    然后报告改为提议由国防科委的参谋长梁×兼办公室主任,由我任副主任。李作鹏没有表态。
 
    1970年12月25日,周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讨论718工程问题,在谈到领导小组成员人选时,总理没有表示什么意见。谈到办公室主任人选,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说:“梁×不懂船,这个主任是不是还是海军来当?”
    李作鹏说:“不,要科委来当。”
    这时周总理说:“718工程也是船嘛,应该让陈右铭当主任,他是七院的副院长,原来又是搞舰艇的,他熟悉舰艇,熟悉船,他当过舰艇研究所的所长,现在当09办公室主任,不是当得很好吗?为什么不叫他当这个主任?还是叫他当办公室主任。”
    我只向总理汇报过四次工作,他对我的情况记得这么清楚,使我感到意外。
    李作鹏还是不赞成,他说:“梁×是国防科委的参谋长,他当副主任不合适,要陈右铭当副主任。”
    周总理说:“参谋长也可以当副主任嘛!就陈右铭当主任。”
    李先念副总理当即插话:“不要争了,就按总理指示办。”
这就谁也不敢讲了。就定下来了。
 
    09工程、718工程、造船工业,这三个大工程的办公室,我当了两个主任,一个副主任。

周总理要我当718工程办公室主任,不让梁×当,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我不知道。但我认为安排梁×当主任或者当副主任都不妥:

一是科委此时不管海军装备的科研、生产,718工程是船,不应要科委管。

二是科委司令部是管各试验基地军事工作的。任务繁重,他不可能抽很多时间来抓工程。

三是718工程包括航天测量、科学考察、航行补给、打捞救生等远洋军辅船,不仅船总体要科研设计,许多设备,特别是电子设备都要新研制,技术上也相当复杂,他未搞过科研,又缺少舰船使用、科研设计知识,不适合当这个头儿。

四是1965年取消军衔时,我是校官头(大校),他是将官尾(少将),高我一等,职务也比我高,要他当副主任不合适。

 

对于梁×当副主任,我就未打算让他管什么事,所以,将国防科委科技局海军处的人员全部调办公室工作,任命处长李琦为副主任。

 

    从那次中央专委讨论718工程的会议之后,李作鹏对我更不满意了。不久,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从一个外国资料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核潜艇航速可以搞到70节。他给李作鹏写了一封信,把这个信息告诉了李作鹏。李作鹏在“李副总长”四个字上画一个圈,拉一道出来,批示道:希汉、华清同志阅后告陈右铭办。
 
    过去他要是有什么与我有关的事,都是直接批示,陈右铭怎样怎样。这次他没有直接批给我,我知道他是对我有气。
 
    我把钱学森的信和李作鹏的批示拿来一看,就知道70节航速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在当时是不可能的。我就跟周希汉和刘华清讲:“70节,根本就达不到,马力、吨位和航速的关系是三次方的关系,如果要到70节的话,这个动力装置不知要有多大,然后这个艇的吨位就要加大,恶性循环,是不可能的。在水上嘛,还可以想办法,叫它飞起来,搞水翼啦,气垫啦,减小阻力,在水下,还没有这样的技术把阻力减少到这样大的程度。”
    周希汉说:“那怎么办?”
    我说:“我有办法,你们不要管。我跟你们汇报,你们出面讲,李政委会对你们有意见。所以你们不要吭气。”
 
    回去以后,我口述,让王德宝起草了一个通知:某月某日,钱学森同志给李副总长写了一封信,李副总长于某时作了批示,现发给你们,请你们做准备,具体如何执行,另行讨论。
 
    实际上我就是应付一下,根本就没打算讨论。不可能做到,讨论它干嘛呢?
    几天之后,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向周总理汇报试航问题。开完会出来,我走在前头,李作鹏在我后头一点,李先念和他走在平行位置上。
    李作鹏在后头喊我:“陈右铭。”
    我就停下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大会堂外面正在下雨。
    李作鹏问:“钱学森的那个信你们研究了没有?”
    我说:“还没有研究。现在恐怕还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
    我说:“吨位、马力和航速的关系是三次方的关系,目前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我说:“达不到啊。”
    “那为什么钱学森说能达得到?!”
    我说:“他可能不懂舰艇,不了解舰艇的情况。”
    “他不懂?他不懂你懂!”李作鹏很生气,声音很大,样子很凶,而且站下不走了。“他是专家,他不如你?!”
 
    李先念和我很熟,他一看这个情况,就站下了,对李作鹏说:“哎,瞎子,怎么又在那骂人?”李作鹏的一只眼坏了,平时总带一付墨镜,所以李先念叫他瞎子。“你干吗又发脾气?”
 
    李作鹏没有理李先念,仍然虎视眈眈地对着我。
    我说:“他钱学森是搞空气动力学的,他对舰艇就不一定懂了。”
    “他不懂你懂!他是专家!”
    李作鹏又说这个话,我就火了:“他不一定所有的方面都是专家,我能当艇长,我能开舰艇,他能开吗?”
    这时候李先念就在中间开玩笑:“做不到以后研究嘛,快走吧!”(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