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2)

 
在二机部李觉副部长直接领导和积极支持下,邓稼先、俞大光等专家组织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论证,决心从结构上、工艺上采取小型化措施,大胆采用新技术,以达到海军的战术技术要求。经过几年攻关和模拟试验取得初步成功。
 
    1970年12月3日,我同办公室参谋高忠勋、柏森到221厂,调查了解研制情况,进行技术协调,我们还参观了模拟试验弹零部件加工、组装和“打炮”、试验全过程。
 
在参观中,我们了解了研制情况,学习了一些新知识,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那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常吃不上蔬菜,不少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还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夜以继日地开展研制工作,终于在1974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弹头装置的试验,而且威力达到了上限指标。
 
1979年8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引爆控制系统的飞行试验,证明系统工作程序正常,性能符合要求。有关研究所进行的静力强度、整体温度、离心、冲击、震动、噪声、模拟运输、洞库和潜艇远航储存等大量试验,都证明核弹头研制是成功的。
 
    导弹固体发动机、控制系统等研制工作,虽然也取得很大进展,但进度推迟很多,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七机部系统的许多单位的科研、生产处于停顿状态,许多规章制度被破坏,不仅研制工作进展缓慢,而且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1974年3月16日,配料车间副主任王林下班后还惦记着导弹发动机推进剂配方能否过关,为使发动机早日进行试验,他又返回车间和大家一起工作,在一道保护墙后整理配料机械。当混药已到出成果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声巨响,混合机中的推进剂因配方上的问题引起爆炸。防爆门被气浪炸坏,铰链被拉断,王林被铁门撞成重伤,抢救无效,为固体燃料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确定的导弹技术方案,虽然从当时的世界水平来看并不先进,但对我国来说,研制这种导弹困难是很多的。我国第一次研制的固体燃料潜地导弹,超过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火箭;超过陆基阶段,直接研制潜地导弹。
 
    由于装艇尺寸的限制,要求弹上的各种仪器必须体积小、重量轻,液体型号能利用的极少,大都要新研制;还要解决从水下发射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特殊的技术问题。具体包括:
    导弹水下发射的运动规律;
    艇的运动和浪、涌、流的作用,使点火时偏离垂直状态的大姿态和弹道偏差,导弹在发射筒中不点火的安全性和弹出水面点火的可靠性;
    潜艇运动状态下的弹上陀螺平台调平、瞄准和计算机发射诸元装订;
    弹的气密性、水密性要求;
    火箭两级之间的连接和分离技术;
    导弹在水下受力情况;
    艇的油雾、盐雾、霉菌等恶劣环境;
    导弹与艇上惯性导航、指挥仪和测控发射装置的匹配与协调等。
 
    这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没有进行过预先研究,一点技术储备也没有,都需要科技人员从头开始去探索,去攻克。而且许多原材料要同发动机及弹上各系统的仪器仪表等同步研制。仅两级发动机所用的材料达到91种210个规格,它们的研制涉及到化工、冶金、石油、机械、兵器等工业部门的55个单位,几乎对每种材料都有特殊要求,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
 
    解决水下机动发射的大量复杂技术问题,既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外国资料可参考,加上研究条件差,只有靠科技人员大胆探索,从导弹水下运动特点分析入手,再用模型弹计算的基本力学参数,开展水下液体动力研究。
    为了摸清导弹水中运动和出水的姿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水下弹道的研究。
    为了掌握导弹水下运动复杂的受力情况,开展了水下载荷环境的研究。
    等等。
 
    经过大量的论证分析计算,从不同的目的出发,1968年到1984年,先后通过不同比例的缩比模型弹和全尺寸的模型弹,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通过这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分析和模型弹的试验,基本掌握了水下发射导弹的技术规律,为全弹结构设计提供了强度依据,为弹上各系统和水下发射装置、发射动力设计也提供了依据。
 
   从无到有的道路,艰难曲折,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工程办公室去完成。按照导弹正常研制程序,在确定总体和各系统的方案之后, 应全面转入方案具体的实施阶段,开展初样研制。但是当时的技术基础、生产的基本条件都不适应研制工作的需要,因而在整个初样研制阶段,我们是边组建队伍,边调整体制,边进行基本建设,边研究、设计,边试制、生产,这自然拖长了研制周期。
 
   导弹总装厂和液体型号挤在一起,很难完成总装任务。我经过调查,南京市有一个工厂很适合改为总装厂。该厂技术力量强,有生产设备,在院内新建一个总装车间就行了,而且院内有扩建厂地。经过做工作,多年后才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确定了固体导弹总装厂。
 
    大型固体发动机研究基地经国家批准,1966年在三线地区开始建设,建设进度拖后,直到1975年完成部分建设项目才交付使用。
 
    导弹总体部件缺乏科研设备,没有弹上设备和导弹系统装艇设备的试制生产工厂,新建又赶不上研制进度,后经工程办公室与有关部门联系,报请周总理批准,将公安部所属的一个工厂划归七机部,作为潜地导弹设备的试制、生产厂。
 
    陀螺平台的研制单位,建立在三线山区,交通不便,厂房设备简陋,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从抓元件、陀螺、加工速度表等技术基础入手,组织协作,于1971年底,研制出一台样机,测试结果,功率正常,但技术指标不合格。在此基础上,继续组织攻关,于1976年研制出四台样机。在他们进行试验期间,所在地区一场暴雨引起山洪暴发,50多公里的公路被冲成数段;厂内三座桥梁被冲坏两座;两个车间和食堂被泥石流淹没和毁坏;通讯、动力、交通全部断绝。在这紧急时刻,党和国家及时进行了救援,在这灾害面前,全厂职工水里爬,泥里滚,积极恢复生产,仍按导弹总装厂的要求提前生产出三套陀螺平台。在公路还没有修复的情况下,科技人员怀抱平台,身背平台部件,翻山越岭,经数小时的跋涉,赶到邻近的火车站,登上火车,将平台送往导弹总装厂。
 
    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部门对研制潜地导弹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措施不力。为了引起领导对潜地导弹研制工作的重视,工程办公室除到有关单位进行检查督促,协助解决研制工作中的困难外,还多次向国防科委、工程领导小组和七机部领导汇报,提出采取措施的建议。
 
    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海军政委苏振华听取汇报后,指示我们:要把潜地导弹作为重点的重点来抓。同时还找七机部主管导弹研制工作的领导同志谈情况。
 
    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听取汇报后,指示我们:核潜艇是海军装备的重点,而潜地导弹是重点工程的重点,要花更大的力量来抓。他亲自到有关研究所、工厂进行检查、动员,帮助解决研制工作中的问题,并报请中央批准,将潜地导弹作为航天战线的三项重点工程之一。
 
    七机部领导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部、院两级的领导,健全了以黄纬禄为总设计师的技术抓总协调系统;建立了以程连昌副部长、二院柴志院长为首的部院两级行政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和健全了技术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促进和加强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工作。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