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2)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十一章  重中之重:导弹核潜艇

瞄准点:世界先进水平

 

陈右铭自述--
    从核潜艇上发射导弹,按其发射的状态,有两种类型:一种水面发射,即核潜艇在水面状态导弹点火起飞;另一种是水下发射,即核潜艇在水下使用动力把导弹弹出发射筒,导弹再点火起飞。
 
    据报道,苏联在研制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时,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办法,即先研制水面发射装置,成功后再研制水下发射装置。美国是一步走,一开始就研制水下发射装置。至于发射动力,美国第一步是采用压缩空气将导弹弹出发射筒,弹射的高度为20多米;第二步使用燃气──蒸汽发射器装置,弹射高度为60米。
 
    我国导弹核潜艇上马时,将发射装置的研制任务交给了第七研究院第十三研究所(简称713所)。是采用水面发射,还是水下发射?水下发射时采用何种动力?我要他们提出建议,报领导批准后开始研制。
 
    713所导弹发射装置研究室的副主任魏乃文接受任务后,召开全室科技人员开会,他说:“如果我们提出走苏联的老路,第一步搞水上发射,第二步再搞水下发射;水下发射按美国的办法干,第一步使用高压气作为发射动力,第二步再搞燃气──蒸汽发生器。这样我国的潜地导弹发射装置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苏联。但是,如果提出第一步搞水下发射,并采用燃气动力,条件又不具备。我们全室只有15个人,且专业都不对口,科研手段几乎什么也没有。院首长要我们提出意见,究竟是研制水上发射装置,还是水下发射装置,采用什么动力,我反复想了多少遍,也拿不定主意。这是关系到低水准还是高水准的问题,希望大家拿主意。”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魏总,在我们这些人中,你年纪最大,工作时间最长,职务最高,最了解实际情况,最有发言权。我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能说个啥?还是你拿主意吧,我们跟着你干就是了。”一位技术员好不容易开了第一炮。
    “对呀,少浪费时间,你就说说你的想法吧。”另一位技术员支持说。
    “我要是能拿主意,就不来问你们了!”
    “你是技术权威啊!”
    “不,不,现在不兴说技术权威,我也不是技术权威,潜地导弹发射装置,我跟大家一样没搞过。”魏乃文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技术员董金荣喊了一声“报告”,站起来说:“我认为,魏总召开这个会很有必要,我们应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能帮助领导制定方案,又可统一我们的思想。因为研制导弹发射装置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只有统一了大家的认识,行动才能一致。”他顿了一下,又说,“我还认为,魏总的犹豫是不必要的,我们的瞄准点应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
    “你说得好!”魏乃文高兴地说,“请你具体谈谈,我们为什么应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
 
“我想的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我们的人员少,专业不对口,又缺乏实践经验,这是事实。但是,人才,上级会根据任务逐步增加;专业不对口,我们有理论基础,只要刻苦学习,一定能学会新的专业,我保证努力学习新的专业;至于缺乏经验,任何一个科技人员,研究一个新的课题,都是缺乏经验的。只要努力去实践,经验是可以取得的。第二,我们的科研手段现在什么也没有,但是,这也不用发愁,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建设项目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现在不是很多都有了嘛!我们应该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艰苦创业,自己动手;上级也一定会支持我们的。我认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要有敢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气!”
 
董金荣越说越激动,“有了勇气,有了苦干、巧干的精神,弱可以变强,差可以变好,没有可以变有。因此,应该把瞄准点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研制水下发射装置,并采用燃气──蒸汽发射动力,把苏美分两步走的路,我们一步走完。”
    “小董说得好,我们应该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多数人支持说。
 
    讨论越来越深入,越讨论办法越多,信心越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意志越坚定。最后一致同意上报:研制水下发射装置,并采用燃气──蒸汽发射动力。
 
    713所在1967年11月4日至15日召开的导弹核潜艇和潜地导弹方案论证审查会议上,详细汇报了方案论证的情况和实施这个方案存在的困难。经过谈论,大家一致同意这个方案。
 
    我对这个方案是既喜欢,又担心。喜欢的是一步就赶上了美、苏发射装置的水平;担心的是发射筒及其均压、上盖注水、充气、均压跟踪、开盖跟踪、封闭等辅助系统,以及燃气发生器、发射药、冷却器等都要新研制,而713所导弹发射装置研究室人员又少,又新,恐怕难以按时搞出来。
 
    方案审定后,我立即分别同主管基建的副院长陈云中、科技部副部长王居仁、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王峰台、院基建部长高照林等领导人商量,请他们对713所的基建、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分配给予照顾,以保证他们的需要。
 
    方案审查会议结束后,导弹发射装置研究室经过讨论,提出“从原理研究入手,以发射筒、发射动力为重点,以实践研究为手段”的起步研究途径。
 
    以实践研究为手段,无疑是正确的。可是,研究所是新组建的,根本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供试验用的测试仪器仪表,怎样进行实验研究?他们为了争取时间,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建造。没有实验室,他们把一间花房稍加修理作为实验室;没有设备,他们用汽油桶改装成模拟水箱,又用一台充气压缩机作为发射动力,又向别的单位借来一些测试仪器仪表,进行1:25的模型弹原理模拟发射试验。
 
    他们在进行模拟试验开始不久,我到了该所。李籍章副所长和魏乃文副主任领着我参观了试验现场和模拟发射试验。
 
    李籍章汇报说:“这些设备虽然很土,但通过试验使我们获得了水下发射的感性认识。”
 
    “你们这种自力更生,坚苦创业的精神十分可贵。有了这种精神,我相信潜地导弹发射装置一定会研制成功!”我说,“为了争取时间,你们还要继续采用这种土办法进行大比例的模拟试验,等陆上导弹发射水池建好了再进行发射试验,进度就跟不上了。”
 
    “下一步计划进行1:5的模拟发射试验。”魏乃文汇报说,“我们原计划建立一个长30米、宽4米、深6米的水池,再试制一套模拟弹回收装置。可是,这样既要花很多钱,时间也来不及,而且将与陆上导弹发射实验水池重复。经过研究,决定自己建造简易的试验设施:直径2.5米、高6.5米的水筒代替水池;周围模拟弹落区,铺上1米厚的细沙,以替代回收装置。”
 
    “你们可以按计划进行建设和试验。”我说,“除进行模拟发射试验外,重点是研究设计发射筒及其辅助系统、发射动力装置。”
 
    他们经过21次1:5模拟弹的发射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水下发射试验的技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发射装置方案论证,确定了总体负荷、发射筒及其辅助系统、发射动力装置等18个研究课题,研制工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起来,研究室由15人增加到50多人。研制工作步步深入,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点,新的技术难点的解决,又推动了研制工作的不断发展。(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