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发射动力装置,开始确定两个方案:第一方案为复合药的燃气发生器;第二方案是双基药的燃气发生器。复合药,当时五机部有许多厂生产,可供应用,研制容易,但比较落后;双基药在国内还是空白,在国外也只有美、苏两国能生产。考虑时间紧和技术难度大,确定以研制复合药为主,以双基药为次。
主次分明,谁都想参加复合药燃气发生器的研制小组。谁来承担双基药的燃气发生器的研制呢?魏乃文担心没有人愿意干,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他想起了讨论会上积极发言的董金荣。他想,董金荣有志气,有朝气,有勇气,由他来担任双基药的组长,说不定能早日研制成功。但是董金荣乐不乐意接受这项任务呢?
“董金荣同志,你想参加哪个方案的研制?”魏乃文以试探的口吻问。
“两个方案,对我来说,都是新东西,不过我很想参加双基药燃气发生器的研制小组。”
“因为这个方案复杂,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干头。”
“有这么大的把握,太好了!”魏乃文肯定地说,“其实,有50-60%的把握就可以干。”
董金荣当组长后,领着4名科技人员,发起了攻坚战。全组同志一声不吭,暗暗使劲,齐心协力,决心攻下这个制高点。
第一次配方试验,谁的心中也没有底。他们来到配方试验现场,把药放进一个深井,全组退到远离深井的操纵台。
第一次配方试验取得了第一个技术数据。这个数据在研制双基药过程中也许并不重要,但却对最终夺取这个制高点打开了一条通道。
配方试验的次数越来越多,药量越来越大,试验的环境也不断变化。经过井下和井上小比例的试验之后,第二步就要进行1:1陆筒试验,需要生产厂协作生产。
1970年,董金荣小组完成了外齿形冲面燃烧药形设计之后,就和郭立本寻找生产厂。他们跑了几家生产火药的工厂,人家一听说是高能量、高燃速的双基药,性能指标要求又高,都摇头。有的因设备差,有的过去发生过事故,都不愿接受。
我们的祖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的祖先在中国,怎么能搞不出新型火药呢!他们不甘心,又继续寻找。结果打听到炮兵工程学院一位赵教授正在研究高燃速的燃料,立即前往拜访。在赵教授的指点下,又找到某生产厂,工厂领导答应说:“你们派人来,我们一起干!”
为了尽快拿到新火药,他们背着行李来到工厂,长年住到山沟里的招待所,和工人同吃,同劳动,和工厂的技术人员共同攻关。白天到火药厂搞试验,夜晚几个“快乐的单身汉”围坐在酸枣树旁讨论技术问题,或在住的房间里伏案整理试验数据。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董金荣领着小组经过200多次配方试验,终于找到了性能稳定的配方。
操纵台和压伸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中间隔着一米多厚的水泥防爆墙,在操纵间通过折射或观察孔可以看到压药的情形。开车后,人们屏住呼吸,注意着操纵仪表的读数,它指示出压伸机旋进尺寸,仪表指针平稳地向前移动。
在高温下胶化成一体的双基药,随着螺旋前进。有时药粘在螺杆上,将螺杆缠住,不能向前进,如果返回来,在来回过程中磨擦生热,就会引起爆炸。所以压药工艺是生产的技术关键。
工厂的人都知道,压药成型时,事故率最高,特别是新成品试制阶段。
“料头出来了!”老工人高兴地喊了一声,大家的目光一下子吸引到出料口上,只见料露出了头。接着,一根、二根、三根……药柱黑里透亮,亮里生辉。
操纵室的董金荣、郭立本,看见药柱出来了,他们忘记了危险,不约而同地跑进压药间,像天真的孩子一样,拿着药柱跳了起来。
中国第一个高能量、高燃速双基药燃气──蒸汽发射器,经过陆上和海上全面发射试验,并经过领导和专家的论证和鉴定,双基药燃气发生器性能稳定、重复性好,工作安全可靠;双基药发射动力系统设计科学合理,机构匹配,性能稳定,内弹道参数完全满足导弹设计的技术指标;此项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董金荣、郭立本等同志花了四年时间,研究设计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大冲面药型和组合装药的双基药燃气发生器,再一次证实了一个真理:那些为了一个目标执着追求,而又奋斗不息的人们,一定可以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