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 叶帅挂帅
张春桥发难:我是大陆派
“林彪事件”之后,叶剑英副主席开始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他对核潜艇工程非常重视,把该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特别是1972年周总理身患癌症以后,叶剑英副主席为了减轻总理的负担,对过去由总理亲自掌握的核潜艇工程,抓得更紧、更具体。

据198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介绍:叶剑英,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1897年出生,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第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广州起义。1928年赴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福建军区司令员,军委四局局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后在南京、汉口、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做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任中央军委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谋长,北平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广东军区司令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训练总监部代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共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1972年3月31日,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等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听取了鱼雷核潜艇航行试验情况汇报,并观看了记录核潜艇研制和航行试验等情况的影片。当影片一放完,叶副主席首先站起来鼓掌,高兴地向在场的科研人员说:“核潜艇搞出来了,人民感谢你们。”
按照原定计划,准备于1972年6月开始试验水下发射导弹模型弹。试验前,我们将试验准备情况和拟订的第一阶段试验计划报告了军委和周总理。我们考虑总理和军委首长工作忙,发射模型弹就不当面汇报了。但是,工作极其认真细致的叶副主席却要当面听汇报。
6月4日,叶副主席在京西宾馆二楼的大会议室召集军委办公会议成员听汇报。参加会议的有:李先念、纪登奎、李德生、汪东兴等。张春桥也来了,当时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总政治部主任。
叶副主席等领导同志到来的时候,我和海军萧劲光司令员、周希汉副司令员等在门口迎候。叶副主席和我握手时,看着我的脸,怔了一下。我想他一定是觉得我面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我的名字。从1962年他叫我向他汇报快艇海上训练问题到现在,整整过去了10年。这期间他没见过我。10年里他经历了多少事啊!
萧司令看出了他的迟疑,对他说:“他叫陈右铭,你不记得他了?就是那年在旅顺向你汇报快艇训练时间的那个快艇支队长。”
张春桥见我的面,不跟我说话,我也不理他。他几次点我的名,我干嘛要理他?我装作不认识。
走进会议室,大家落座以后,叶副主席说:“开始吧。你们谁讲?”
周希汉副司令说:“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冰野同志先汇报。”
冰野拿出我们事先准备好的书面报告,开始念稿子。因为报告中有许多技术术语,如果不了解情况,很难听得明白,于是张春桥阴着脸发火了:“你这样念我们怎么懂呢?你要这样念,你不如发给我在家里看。我们都识字,何必还来听你汇报呢?”
这时弄得冰野很下不了台,愣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导弹主任设计师黄纬禄快步走到挂图前,面对着叶副主席,汇报了模型弹的结构、试验目的、试验程序和方法。
他讲完后,萧司令又对我说:“右铭,你再去讲讲试验潜艇的情况吧。”
我就只好讲了。我也没接张春桥的话,主要介绍试验潜艇的改装情况、试验方法、通信联络和安全保障等。对于张春桥的这种阴阳怪气的表情,我已不是第一次领教,所以我谈得非常自如。
陈右铭第一次见张春桥对作汇报的同志发难,是在1970年10月25日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讨论“718”工程的会议上。
为了担负导弹、卫星试验测量任务,国防科委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提出要建造主测量船等7型14艘舰船的设想。在汇报时,张春桥忽然说:“七院能设计出来这么些船吗?搞这样多的船,得花多少钱?有这个必要吗?我是大陆派,从来我都是讲,打仗靠陆军,我不赞成海军搞这样多的船。”
这时一个工业部的领导同志发言说:“这个测量船也可以不搞,弄个两三千吨的商船,改一个遥测船就行了。”
这时周希汉觉得应该把我们要搞这些船的理由说得清楚一些,就把以前他和陈右铭向总理汇报过的情况说了一遍。
他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连个破冰船都没有,秦皇岛港,外国的商船来了以后,结了冰就出不去,我们就没办法。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别人的商船出了事故,求救信号发来,我们连个远洋拖船和远洋打捞救生船都没有,就去不了。我们这么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远洋拖船,没有远洋打捞救生船,那怎么行?
他特别向那个工业部领导解释说,远洋测量船有三个用处:第一,试验远程导弹,卫星测量,试验火箭,没远洋测量船根本不可能测到。第二,我们靠东南这边,不可能建地面站,我们发射的时候,没有地面站,测量船可以当地面站使用。第三,平时停在某试验基地,相当于基地的地面站。将来的导弹试验都可以用它来做测量,用处大了。
接着他又谈到远洋科学考察船。他说,我们今后海上的开发,开矿,海水利用,要搞多少东西啊,连个远洋考察船都没有,我们国家像个什么样子。弄个商船,装几个仪器,那怎么行?没有气象雷达,在海上连个气象都测不了。(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