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13)

 

由苦变甜的记忆

岑绍连

 

1970年底,18岁的我怀着一腔青春热血,背负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从东海之滨来到胶州湾畔。新兵训练结束后,我成为127潜艇的一名电工兵。

那时的青岛冬天很冷,寒风刺骨。记得每天清晨天还不亮,我们就早早地被军号唤醒,惺忪的睡眼还没睁开,就一骨碌翻身下床,匆匆忙忙方便一下,赶紧往操场上跑。北风冷嗖嗖地刮着,无孔不入地钻进袖口和领口,仿佛是有意跟我们这些南方兵过不去,冻得我们直打哆嗦。有时还下雪,搞得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就是这样,也还是要照常出操。

按照规定,军人举止要端正,举手投足都有严格要求。记得有一次我穿着军装,把手插在裤兜里取暖,被艇长张连忠发现,他立即严肃地喝道:“岑绍连,把手拿出来!”他教导我说:“作为军人,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把手放在口袋里,像什么样子!”

现在想来,虽然这是小事一桩,但正是当年的严格训练,养成了军人的意识与气质,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

部队生活是紧张的,又是丰富多彩的。潜艇不出海时,部队总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我入伍前在学校时就是体育活动积极分子,篮球、排球、乒乓球样样会打,更擅长打乒乓球。来到部队,我的体育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部队首长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我们这些小兵一起打球,一起呐喊助威,为枯燥的部队生活增添了活力。

在我的潜艇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第一次参加远航。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较紧张,毛主席指示部队准备“早打、大打、打核大战”,当时的战争气氛很浓。我们艇是战备值班艇,战雷长期装在艇上,每一次紧急出航,我们都怀着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烈情怀,那次远航也带有这样一种背景。

潜艇出航以后,穿越黄海,进入东海,并秘密通过台湾海峡。整整25天,不见天日,而且面临各种危险。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不仅在体力上突破极限,在心理上也突破极限。现在回想起来,那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场面立刻就会浮现在眼前。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就是30多年过去了。近年来,每当茶余饭后,闲暇之时,我常常忆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军旅生活,忆起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一起工作生活的场景,无限感慨和思恋便会油然而生。静静地咀嚼曾经艰苦的经历,竟有一种甜蜜涌上心头。当年的潜艇生活,将会影响我的一生……

 

九、电工班长李圣宽

 

 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李圣宽(1952.4~),湖北省公安县人。1970年12月入伍,曾任127、155、210潜艇电工兵、电工班长、电工军士长、动力长;1984年任212潜艇动力长,1988年任潜艇支队司令部管理科政治协理员,1990年任216潜艇政委。1993年转业到公安县港务局工作,后调公安县交通局工作。现已退休。

 

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李圣宽平时话不多,爱笑,是那种无声的微笑。和他相处,会给人一种很舒心的感觉。因为同在机电部门,我们经常一起上艇值更,打交道比较多,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能够讲述的故事却不多,不过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2]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