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15)
当兵入伍,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作为一名海军战士,既要接受在陆地的严格训练,更要接受海上的各种适应性训练。当时艇长张连忠同志抓训练有一套独特的方式,处处体现一个“严”字。为提高部队适应海上各种复杂条件下生存的能力,有时刻意选择在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下出海训练。每当这个时候,潜艇总是前后左右晃动,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根本受不了,有些需要站着操作的岗位都是用带子把自己绑在战位上的。俗话说“百炼成钢”,只有经受超强度的训练,才能适应海上生活。我们在艇长张连忠的率领下,全体官兵团结一心,刻苦训练,始终保持海军标兵潜艇的称号。
“学不完的潜构,刮不完的铁锈。”这是我们潜艇兵的口头语。潜艇长期浸泡在海水里,艇体外表锈蚀较严重,因此要定期进厂维修保养。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们潜艇进4808工厂坞修,当时处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工厂恢复生产的进度还相当缓慢,我们就碰到了许多棘手问题:工人找不到,设备不能用,工具又奇缺。面对困难,艇长张连忠号召我们“以我为主,自己动手,保质保量完成航行修理任务”。给主水柜除锈和刷漆是最艰苦的工作,油漆的毒性很大,稍有不慎,粘到皮肤上,轻则起红豆,重则会溃烂。在刷漆的过程中,张明歧、李忠效、吕泽芳等战友还晕倒过呢!在这种情形下,艇长张连忠亲自操起刷漆工具,钻进水柜做示范,令大家十分感动。在张艇长的带领下,我艇出色地完成了坞修任务,迅速投入战斗值班艇行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127艇不知来了多少新战士,也不知走了多少老战士,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虽然艇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127艇的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却一直在传承。1973年,我们127艇的原班人马从武昌造船厂接回了新艇——33型的155艇(1974年改舷号为210),这种战斗精神又传到了新艇上,更为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一直激励我在潜艇部队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1993年在我转业的时候,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正好到青岛下部队,他亲自为我们送行,并勉励我们,积极投身地方建设,发挥一个转业军人应有的作用,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回眸当年,感慨万千。现在,我虽然转业到地方多年,每当回想起在潜艇上工作的那段岁月,倍感部队首长的亲切,战友情谊的纯真。我为自己有过一段美好的军旅生活感到自豪和骄傲。

十、电工兵陆根大

陆根大(1946~),上海市人。1965年9月入伍,在海军潜艇士兵学校电工班当学员。1966年9月任北海舰队127潜艇电工兵。 1970年2月退役,在上海电力燃料公司当职员。1979年12月任上海华东电业管理局劳资处经济师,1993年6月任上海华东电力实业有限公司经济师,1997年任上海华东电力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经济师、监理工程师、办公室主任。2006年1月退休。

我上艇的时候,陆根大已经退役,不过对他的名字却不陌生,因为常常会听到老同志说起他。至于为什么说到这个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孙元明帮助联系到他,他很快发来了照片和文章,这时我才知道他的模样。他写的文章题目是《难忘的岁月》。是啊!那些青春时期激情燃烧的岁月总是最难忘的。(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