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14)

当时我已经离开支队,调到北海舰队政治部工作。码头上新建了一些临时来队家属宿舍,数量不多,每条艇只有两三间,因此家属来队不能住得太久,好像是限时一个月吧。有一次李圣宽的媳妇来部队探亲,到了该离开的时间,小两口恋恋不舍,李圣宽向领导请假,要送媳妇回老家。因为当时艇上有什么任务,领导就没有同意。时任潜艇政委孙承勤对李圣宽说了一句堪称经典的话:好日子不能一下子过完啊!这句话在码头上广为流传。我在舰队都知道了。

李圣宽转业以后,我和他没联系,但我知道他在哪里,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一下就找到了他。他应约写了一篇文章《回眸军旅》。他的回眸是情意绵长的,绝非惊鸿一瞥。

 

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回眸军旅

李圣宽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条横跨东西的母亲河,她的名字叫长江。在长江的中游,有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那就是荆州。在古城荆州的南岸,就是我的故乡——湖北公安。

土生土长在长江中游的人们,历来饱受水患之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水患,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果断决定:建设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工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继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先后展开荆南四河的治理和河渠湖泊的治理,使历史上有名的“百湖之县”变成了举世瞩目的“鱼米之乡”。这些就是我小时候目睹到的家乡模样。

经过公安县城,向西南路行约40公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连接湘鄂两省的湖泊——牛浪湖。我家就住在牛浪湖边,按以前的老地名叫郑公区松桃公社金星大队。我们共有兄妹6人,我是家里的老大,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一踏入社会就赶上了“文革”。那个年代,住在农村的人都得靠挣工分过日子,小小的我也毫不例外的走进了广阔天地,和所有的农民一样战天斗地,“跳龙门”成了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梦寐的渴望。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国上下掀起“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高潮。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我根正苗红的原因,1970年的冬季,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那年在我县征召8名潜艇兵,经过层层选拔、体检、政审,我成为全县8名潜艇兵中的一员。在我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区、社、大队的干部,四邻八乡的群众都赶来为我送行。家乡的父老反复叮嘱我要好好干,与我同龄的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他们既有对我的祝贺,更有对我的期盼。

离开故土的我,和其他新兵一样,经过6个多月的新兵训练和教导队的专业培训后,正式分配到潜艇部队。初来潜艇码头,一切都是陌生的,好在我们来自最艰苦的地方,什么苦都能吃。能分到127艇,在当时新兵当中感到是一种荣耀。因为127艇在当时是海军的标兵艇,艇长就是后来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张连忠。政委叫王学芳,副艇长叫王忠和。我进入127艇时,是艇上人最多的时候,因为当时上面说要“潜艇事业大发展”,一条艇本来只有53人的编制,这时扩充后到了100多人,属严重超编。

艇上分为机电、鱼雷、航海通讯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相对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操作需要步调一致。我当时被分配在机电部门,当上一名电工兵。这个专业更使我感到自豪,成为一名光荣的技术兵,使我的人生价值得到提升。当时127艇的电工军士长丁仕来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他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从他的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军事技术,更学到了一个军人的气质,开启了我人生的新旅程。(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2]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