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水下火焰 (1)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时间:2022-08-19
来源:未知
作者:听雪斋书馆
点击:...次



第十五章 水下火焰
黄纬禄的“导弹梦”
根据中央专委1965年8月确定的关于核潜艇研制分两步走的原则,在鱼雷核潜艇迈出第一步后,导弹核潜艇的研制紧接着就开始了。
导弹核潜艇的研制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艇体,另一部分就是导弹。
潜射导弹的设计工作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负责。刚起步阶段,五院四分院的杨南生副院长做了大量重要的工作。他是固体发动机方面的专家,正是由于他的初步试验证明,潜地导弹使用的固体发动机我们可以搞出来,我才向中央领导同志建议导弹核潜艇正式上马的。后来由于工作上的原因,上级决定把继续研制潜地导弹的任务交给了另一个分院的副院长黄纬禄。从此,黄纬禄便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潜地导弹的研制生涯。
黄纬禄是安徽芜湖人,早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后因日本人侵占南京,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在大学里他学的是机电通讯专业,而他后来却成了导弹专家。这既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他个人的梦想。
世界上最早研制导弹,并把它用于战争的是德国人,而黄纬禄是最早见识德国导弹的中国人之一,在后来从事导弹研制工作的同行中,他是第一个见到德国导弹的中国人。
1943年,黄纬禄来到伦敦,进伦敦大学攻读机电研究生。

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的V-Ⅰ、V-Ⅱ 导弹从法国海岸飞来,越过英吉利海峡,落进伦敦城里,在街道上、楼群中、花园里爆炸,难以计数的无辜者被炸死。
恐怖笼罩着城市,伦敦人却无可奈何。黄纬禄不由得想起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任人宰割的耻辱的经历,心中暗叹:如果中国也有这种武器就好了!
后来英国人通过法国爱国者游击队弄到一枚德国人制造的V-Ⅱ导弹,英国当局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他们把导弹解剖开来,又在电视里播放,又在博物馆里展出。
黄纬禄专门跑去观看了这枚导弹。他这个学机电通讯专业的留学生,竟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6他从伦敦学成回国,先是在上海一个无线电研究所某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他被调入北京新成立的通信兵研究所工作。1954年的一天,他接到通知,去参加一个国防部召开的学术报告会议。会议由陈庚大将主持,由刚刚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主讲火箭技术问题。听报告的是几十名佩戴着金光闪闪的将星的将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看得他眼花缭乱。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将军,更不要说和将军们一起听报告了。他顿时感觉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庄严,同时也体会出了这次报告的重要性。
陈庚说:“中央、中央军委已经做出研制两弹的决定,我们急需大批科学技术人员参加到这个工程中来……”
他听了非常高兴,禁不住在心里欢呼:中国也要搞两弹了!
不久,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957年,黄纬禄和许多优秀知识分子一起,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走进了那座神秘的大门。终于实现了他十多年前的中国也要搞导弹的梦想,于是他和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开始了艰苦的跋涉……
开始他是跟苏联专家学习导弹技术,但苏联专家的态度非常傲慢,传授技术时处处留一手。有个叫西巴可夫的专家甚至口出狂言: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是造不出导弹的,即使造出来了,也打不到天上去。
当时从苏联运来了两枚P-Ⅱ导弹,倔强的黄纬禄不愿看专家的脸色,下决心要自己研究个名堂出来。后来他真的自己琢磨出道道来了。
有一天他对西巴可夫说:“专家同志,你们的P-Ⅱ导弹不也是从V-Ⅰ、V-Ⅱ导弹演变过来的吗?是你们的卡拉寥夫从德国人冯·布劳恩那里学来的。我早就见过V-Ⅰ、V-Ⅱ,没有什么了不起。虽说你们的P-Ⅱ要比他们先进,复杂,但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吧?”
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前,我们的仿制导弹已经造出来了。傲慢的西巴可夫有幸看到了我们仿制的导弹,不得不就他说过的狂话向黄纬禄表示歉意。
黄纬禄虽然看见过德国人和苏联人造的陆基导弹,却没有见过美国人和苏联人造的潜射导弹。
潜射导弹不仅要比陆基导弹小,而威力不减,同时还要绝对保证潜艇的安全。据说美国的第一代潜射模型导弹在弹射出水面时没有搞好,结果导弹落下来把象征性的“潜艇”砸扁了。多次模拟试验都是这样。后来,美国人在搞北极星潜射导弹时,先在陆地的水池中作水池弹射系留试验--用塔式起重机将试验弹系住,从水下弹射出水面后,由钢丝绳把它吊起来。第二步,进行海上网托试验──用一张网把重达16吨溅落的试验弹托住,回收后再试。第三步,是用海底固定和移动的发射台试验。最后,才在潜艇上进行正式试验。因为潜艇造价很高,且有百十条生命在里面,是不能让导弹随意把它砸扁的。
可是,中国人制造的潜射导弹也要按部就班地走美国人走过的路吗?
长江大桥上的“自由落体”
开始我们也想搞导弹试验水池。美国人搞的水池是在海边,向海里发射导弹也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在海边搞,“文化大革命”当中,战备形势很紧张,重要的工厂都搬到内地去了,所以这个导弹试验水池的地点也被有关部门选在了内地,并且很快就开始动工了。按照设计,要挖一个60米长,20米宽,30米深的大坑。土方量是非常大的。但是他们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那里的水资源有限,将来到哪里引那么多水来灌满它?于是这个刚刚上马的工程又很快下马了。
后来,总设计师黄纬禄和他的总体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有关的科学家,又到全国各地去查访可以用来试验潜射导弹的水库和湖泊,并且选中了一个地方。是个山谷,我到那里去看过,地点比较理想,围起来就可以用。但是紧接而来的问题是,要在几十米的水下搞一套检测设备,等于重建一个测量基地。水下施工,难度很大,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施工,进度跟不上。
有人提出,直接到艇上试。我对他们说:“导弹掉下来砸到艇就完蛋了。你们首先要解决砸不着艇的问题。”(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