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导弹的发射动力装置还没有搞出来,试不了,我就叫他们另想办法。很快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是导弹里头装水--模拟弹发射时重量和导弹一样的,发射上去以后,弹内排水系统马上把水排掉,弹体就轻了,从理论上讲,砸不坏艇了。
这样就要试验排水系统灵不灵,模拟弹落水之后能扎多深。在哪里试呢?首先地势要高,起码要达到导弹射出的高度,这样才能在模拟弹下降的空间里试验排水系统。另外下面要有水,好试验模拟弹入水的深度。
那时候,南京长江大桥刚刚通车不久,几乎每天的报纸上广播里都在报道大桥建设者们的光辉业绩。那是一座高大的长跨度建筑,比武汉长江大桥还要雄伟,还要气派。大桥的高度也和导弹发射的高度差不多。
黄纬禄(中)在长江大桥上做试验时与同事合影(杨连新提供)
有一天,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黄纬禄忽然灵机一动:如果在长江大桥上进行模拟弹坠落试验,不是又省钱,又省力,又省时吗?这个设想得到大家的称赞。
不久,钱学森组织有关部门召开方案讨论会,黄纬禄在会上提出了不搞水池,在长江大桥试验的方案。
1970年8月,各项准备工作业已就绪,而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却像长江的洪流一般涌来。
有的说:“大桥上也能进行弹体落水试验?要是桥上可以试,难道美国没有比长江大桥更大的桥吗?”
有的说:“将来要是砸扁了潜艇,一百多条生命谁来负责?”
黄纬禄面对着滔滔的江水,沉默不语。他知道,科学就是创造,要善于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课题;科学就是要冒风险,要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8月,正是火炉般的南京最热的时候。在南京浦口的一块没有任何遮栏的空地上,黄纬禄和大家一样,穿着背心短裤,头戴一顶草帽,顶着似火的骄阳,围着十多吨重的模拟弹紧张地忙碌着。最辛苦的一项准备工作是往弹体里粘贴排水用的橡皮气囊。弹体里空间很小,人站在里面直不起腰,弹内温度高达50多度,浓烈的胶水和橡皮气味熏得人喘不过气来,时间一长就会中毒或中暑休克。黄纬禄规定,每个人在里面工作,最长时间不准超过10分钟,并且亲自带头往弹体里钻。当时他已经54岁了,身体又不好,其他同志说什么也不让他钻。他说,我不看看不放心,我就进去一次。硬是坚持钻进去呆了5分钟。
在长江大桥上的试验一共搞了三次,每次都是在凌晨时分开始进行。这个时间桥上过往的车辆比较少,天气也比较凉爽,并且有一定的能见度。
第一次试验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同志亲自来到现场,向参加试验的科技人员表示慰问,并观看试验。
黄纬禄向许世友将军报告:试验准备工作一切就绪,请指示。
桥面上,一辆40吨重的吊车伸出巨大的长臂,10多吨重的银白色的模拟导弹桥悬挂在长臂上,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已开机。
只听“嘭”的一升,悬挂导弹的爆炸螺栓爆炸了,弹体迅速脱离吊臂,一个潇洒的自由落体,轰然坠落江中。
仪器记录下了各种数据。数据表明,落弹入水后不会砸着潜艇。
此后,他们又进行另外两种倾斜角度的试验,均得到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和经验。为了解决导弹下落时的垂直角度问题,他们又设计出了在模拟弹上增加降落伞的方案,并在后来的试验中得到预期的效果。
应该承认,这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试验。有人计算过,仅此一项,就给国家节省约八千万元。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整个试验步骤而言,如果时间允许,还是应该先进行陆上水池试验。不建陆上试验水池,虽然简化了试验程序,节省了建水池的经费,但却增多了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的次数,同时也增加了这方面的费用开支。由于每次出海试验,都要动用许多水面舰艇进行警戒和援助,人力、物力、财力折算起来,总体开支决不在建水池费用之下。而且对潜地导弹的科研工作是有影响的。如果建了水池,多做一些水下发射试验,对摸清水中弹道、冲击震动、水下点火、出水姿态,以及艇速和波浪对导弹出水姿态的影响等,会有很大好处。而直接在艇上发射,导弹出水姿态无法观测,有些数据也测不下来。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