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2)
时间:2022-08-19
来源:未知
作者:听雪斋书馆
点击:...次
李毅所长把核反应堆专家黄祖洽、连培生找来,说:“你们讨论吧!”
薛宗华是一位有很强独立思考能力而又能很好贯彻首长意图的指挥员。他嘱咐陈春树:“要紧紧跟踪美国‘魟鱼’号(又称‘鹦鹉螺’号)核潜艇来开展工作。”……
陈春树去401所几次。1958年时的北京郊区公共交通极为不方便,他只能早早地出发、晚晚地回城。他向黄祖洽、连培生说明了海军所需要的核潜艇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核反应动力装置一定要体积小、重量轻、能装在艇里、能发出上万马力功率,以保证潜艇在水下长期航行能力。它不能发生核事故,有高的运行可靠性。
根据国外的设计实践,陈春树代表海军建议401所首选水作为中子慢化剂的热中子压水堆。反应堆载热剂的温度、流量、压力,在一定工况下使二回路产生能推动汽轮机工作的饱和蒸汽;所以,反应堆内压力在×××个大气压左右,等等。
在很短时间内,黄祖洽、连培生两位核反应堆专家向陈春树提交了压水堆核动力装置论证方案概况。
在短短二十来天里,海军的领导都在为研制核潜艇这件大事忙碌着,陈春树不时地要向首长汇报工作和听从新的指示精神。他看到罗舜初将军为了挤出时间多做些工作,中午不回家而在办公室的简易行军床上休息。
陈春树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有关研制核潜艇技术可行性的文件交到海军首长的手里。陈春树至今还记得文件中的一些技术叙述:担负远洋破袭战的攻击性核潜艇。由于有庞大的核动力装置,造成重量较大、其潜艇排水量在数千吨之上。它的动力装置需要×××××马力左右。辅机舱只能布置一台提供饱和蒸汽工作的汽轮机组。由于马力过大则要选用大直径的螺旋桨,采用单轴传动方式。核潜艇应携带足够量的鱼雷,提高它的进攻能力和先敌发现概率在艇体艏部,必须有大直径、高尺寸的前置声纳基阵,采用水滴形艇体才能满足上述要求。远洋的核潜艇,来回航渡时间比较长。为延长阵位游弋时间,必须提高核潜艇航速约××节。为达到这一战技指标,也需用水滴形艇体来保证。基于核潜艇在高速下产生埋首现象,陈春树认为,可以通过调整各装置的布置和配重方式加以解决。
压水型反应堆可以做到体积小,可布置在堆舱内。水作为中子慢化剂,有负温度效应优点,可以保证反应堆有较高的核安全性。反应堆在×××大气压下,出口温度为×××℃,可保证二回路产生饱和蒸汽以供汽轮机工作。汽轮机等辅机可以布置在辅机舱内……
薛宗华副部长认为这份文件可行,审核后依级报送罗舜初、苏振华修改审定,再依级回到陈春树手里重新整理,最后由党委成文。
最终,由海军党委上报《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陈春树随从薛宗华直送文件给军委总参谋长陈赓大将。两人见到陈赓时,他正在打电话。他说:“放在这里吧!”薛宗华也没说什么,把文件放在桌上就离开了。
后来才知道,陈赓立刻将文件亲自送到国防部长彭德怀手中。彭德怀批示后送聂荣臻。
1958年6月17日早,第一份《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经聂帅汇总,正式呈报中央。之后,很快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准和毛主席的圈阅。
1958年7月,海军副司令员、四人小组的组长罗舜初召集张连奎、刘杰、王铮,主持召开四人小组会议。
1958年春季,海军得到聂帅拟建议中央启动研制核潜艇的消息后积极响应,“海军党委亲自抓核潜艇,海军首长们都围绕这一重大事件来进行工作。”
在罗舜初副司令的布置下,海军舰船修造部副部长薛宗华立即建起09研究室。迅速着手汇集有关核潜艇的资料和提出研制核潜艇的上报意见,是09研究室成立后的当务之急。
为了保证这项重大任务的质量和进度,首先建立以技术专家为骨干力量的核心队伍。薛宗华指定李建球为舰船总体小组副组长,陈春树为轮机小组副组长,郭作东为电气小组副组长。有了潜艇总体系统、核动力系统、电子控制系统三大单元之后,可以保证研制工作启动期的需要。
陈春树、郭作东还记得首批进09研究室的技术人员有刘思义(驻上海沪东造船厂军代表)、武杰(船体强度)、金士模(舰船总体布置)、张景诚(上海船舶设计所)、林龙济,陈志捷(江南造船厂柴油机专家)、李宜传(海军派往清华进修),林杰(电控,留苏学生)等。
1958年冬季来临之前,由一机部九局系统抽调一批技术干部和辅助人员到09研究室。其中有尤子平、陈孔嘉、黄士龙、黄旭华、林龙济、刘炳阳、陆开利、傅家璋、史彤仙、高国忠、李文华等。
第三批技术人员多数是留苏回国的学生和国内大学毕业生。据说是由政治处胡国忠出面接收的。其中有周忠耀、韩维奋、童丽生、居玉鑫、倪伯康、钱凌白、续竟和、王世栋、安吉昌等。
经过三次调进技术干部和辅助人员后,09研究室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下设潜艇总体科(副科长李建球)、轮机科(科长陈志捷,副科长陈春树)、电器科(科长林龙济,副科长郭作东)、特种设备科(郭作东兼)。修造部领导十分尊重外来同志,请他们担任正职,本部技术骨干一律担任副职。
1958年9月8日,周恩来总理终于接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的复电,“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到苏联商讨中国海军建设事宜”。
经军委研究,决定派出“中国政府国防科技专家代表团”,前往苏联商谈海军新技术援助问题。团长是海军政委苏振华;副团长是一机部副部长张连奎、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海军副司令方强;团员有二机部白文治局长、海军舰船修造部林真部长。随员有二机部的黄祖洽、赵仁恺、连培生、韩铎、董茵,一机部九局的尤子平、海军修造部的陈法全,09研究室的陈春树等。
1958年9月中旬的一天,林真部长找来陈春树,只讲了一句话:“海司打电话让你去一趟,量一下尺寸做衣服。”当时对执行《保守国家军事机密条例》的要求很严格,不该知道的机密绝对不能问。陈春树是后来才接到派他随团去苏联的通知。
代表团原是搭乘10月17日的苏联航班去莫斯科。因周总理找苏振华谈事情而改机票,推迟到下周的航班再走。没料到这一改期,救了全团人的性命,因原订的那班飞机(图104)在空中失事,八十余名旅客全部遇难,包括我国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率领的中国文化代表团一行。
刘杰、白文治等二机部的代表因要与苏方先谈其它问题而先行。代表团的其他人于1958年10月底集中到方强副团长家里开会,研究和布置到苏联后的工作安排和谈判内容。
1958年11月初,代表团飞抵莫斯科,团里的海军人员被单独安排在莫斯科的北京饭店,林真部长与陈春树被安排住同一个房间。吃饭时,方强、林真、陈春树、陈法全在一起。有时苏振华政委也跟海军的同志一块用餐。
11月7日是苏联的十月革命41周年,代表团应邀参加了红场阅兵式等纪念活动。
陈春树回忆说:“随员不参加正式会谈。科学家们只能在会外起技术咨询和准备谈判资料的作用。”苏联代表在第二、三次会谈时答复:除原子动力潜艇动力、导弹驱逐舰外,其它项目如舰用导弹、舰艇制造技术研究等,可基本上满足中国政府的要求。他们始终对核潜艇守口如瓶。
苏联政府安排代表团的海军组参观了在塞瓦斯托波尔、费奥道西亚、喀琅施塔格、海参崴等地的苏联海军舰队基地,并到苏联造船工业基地的列宁格勒(现名:圣彼得堡)、高尔基格勒(现名:下诺夫哥罗德)参观潜艇、快艇及舰船配套设备的工厂,看到以过氧化氢为燃料的试验潜艇,参加了一艘“斯维尔德洛夫级”的巡洋舰下水典礼。
值得一提的是,苏方让陈春树、黄祖洽、赵仁恺、连培生、韩铎、董茵、尤子平等参观列宁号原子破冰船。专家们大开眼界:反应堆舱、动力舱、循环水泵、反应堆控制舱室都看到了。他们分头默记设备种类、数量、尺寸,尤其是反应堆本体尺寸等。为了使核专家们参观的时间延长一些,苏振华有意与带队的苏方人员攀谈。多年之后,赵仁恺、陈春树还带着兴奋的心情,向我们这些后来的工作者回忆那次的参观活动,因为这对他们开展后续工作非常有益。(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