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4)

薛宗华强调,6603潜艇中的设计思想,要借鉴到09研制工作中。要抓好方案研制中的大问题,从战略上研究09最重要的难题,从战略层面探讨攻击性核潜艇。
2. 水滴形艇型的科学论证
在潜艇总体科中,集聚了多位舰艇专业、水动力学专业、舰艇舾装布置专业技术人才。李建球与陈春树、郭作东在进一步讨论核潜艇作战技术任务时就一致认为:为保证中国核潜艇的远洋作战能力,缩短航渡时间、发挥鱼雷武器作战效果和保证,大约有上万马力功率的输出。要想提高水下航速就必须减少水下航行阻力,采用水滴形艇型才能减少水下航行阻力。那时,海军也掌握了“美国正在进行水滴型艇体“大青花鱼级”常规潜艇的水上、水下“对比航行试验”的情报。那时,在09研究室,根本不存在水滴型与舰队型的“艇型之争”。
功率超过上万马力,螺旋桨直径明显加大,核潜艇艉部已经难以布置鱼雷发射管。远离国土作战的核潜艇,必须提高先敌发现距离、要求核潜艇必须在艏部安装大尺寸的声纳基阵,只有采用水滴型艏部才能解决。
薛宗华提出:“一定要用数据说话!”
李建球领导相关技术人员用7台电动计算器进行阻力计算。对于那时还没有掌握参数计算专业能力的人员,由李建球安排,用木算盘计算艇体湿水面积。
李建球领导的总体科完成计算后,根据薛宗华指示,到上海交通大学拖拽水池,进行水模试验。由于此水池长度不满足技术要求则停止测试,后来到无锡水池才完成测试。
薛宗华是一位有人情味的领导,他考虑黄旭华从上海来京已数月,就利用李建球去上海出差的机会,把黄旭华带去上海,让其与家人团聚。
3. 核潜艇的科学布置
在总体科的主持下,轮机科、电气科、特种装置科、武器系统积极配合,首先提供各系统的主要设备、辅助设备、管路等的尺寸参数、重量参数、功能要求、维修潜艇诸要素。总体科的金士模是专管布置的工程技术人员,他要根据上述诸要素进行舱室布置,他要在三维空间内把需装艇设备定好位置,然后由李建球等专业人员对潜艇的重心、浮心、稳性等进行计算。这种工作要反复多次,求得最佳布置方案。此时,陈春树、赵仁恺、连培生等人已参观过苏联的列宁号原子破冰船,并从资料上了解美国的“沙瓦娜” 号核动力商船。这对于完成核潜艇内设备布置工作很有帮助。
4. 为核动力装置的研制提出技术要求
刘思义原是沪东造船厂的军代表,汽轮机方面的专家,也是最早来到09研究室的人,当时在轮机小组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提出饱和蒸汽轮机最适用,它的尺寸、重量可满足装艇要求,它的输出端可通过减速齿轮箱、单轴与螺旋桨相连,可提供额定功率。与此同时,饱和蒸汽轮机又降低了对一回路的设计温度、压力要求,从而对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和小型化带来好处。他的建议和论证结果后来被赵仁恺、李乐福接受。二机部选用压水堆开展方案设计工作,最终拿出设计成果。
5. 强电系统及全艇仪器仪表设备的设计
郭作东是海军修造部的老同志,1952年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修造部设计处,从事强电弱电设计工作。1957年下到船厂当军代表,与陈春树一起对6603储电池组充电发热过高技术问题,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结下一甲子的友谊。
核潜艇的复杂性也表现在它所需的仪器仪表繁多且较尖端。郭作东调查及协调导航用时钟、高精度经纬仪、原子钟、水下定位系统研制工作。为此做出重要贡献。(详见本文七)
6. 论证出需要解决的七大难题
“造船技术研究室”经过日夜奋战,加上有关研究单位的大力协同,并参考和依据国外的设计实践等,确定了七个难度项目:
⑴ 体积小,可靠运行,无核安全风险,可发出额定热功率的核动力装置;
⑵ 能保证水下精确定位和航行的综合惯性导航系统;
⑶ 远距离水声探测系统;
⑷ 隐蔽通信系统;
⑸ 保证艇员在封闭舱室内数十昼夜正常呼吸生活的空调系统;
⑹ 作战所需的鱼雷武器系统;
⑺ 水滴形艇体,单轴螺旋桨,艇体强度计算。
几位“09老人”回忆说:一天晚饭后,李建球、陈春树、郭作东、金士模、刘思义等走在路上,突然听到李建球开腔:“现在电影院里演《五朵金花》。咱们的七项工作就叫《七朵金花》!”。从此,“七朵金花”便叫开了。
7. 为海军首长讲解核潜艇知识
1959年6月在大连,海军党委召开全会。萧劲光司令员带病出席。大会期间,安排陈春树、郭作东和黄祖洽上会,为海军首长讲解有关核潜艇、核动力装置、全艇强电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科普知识。他们的发言,成为会上的一个热点。通过这次讲课,让海军各级领导对提高海军装备现代化有了新的认识。
会间,萧劲光司令员亲切会见陈春树、郭作东和黄祖洽,询问了他们的个人情况,如问到陈春树、郭作东“哪个学校毕业的”。
海军首长们借此传达了对09研究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全体09人员的褒奖。
 
十、跋
1958年,在罗舜初四人小组组织下,按专业设艇总体、动力、电气三个设计分组进行工作,其中薛宗华主任负责导弹核潜艇总体设计。1958年开始构想和预先研究。1959年完成初步方案,继续组织研究攻关,为以后的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奠定了初步的技术基础。同时为后来六十年间海军装备发展总结出一套经验:“坚持自力更生、积极争取引进先进技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服从国家和全军战略大局;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自主开发奠定技术基础。”
 
 2018年7月1日
 

​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本网站近期连载陈右铭、李忠效的
【长篇纪实文学】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作者简介
 

陈右铭,湖北省武昌县人。1922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从战士到团长,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负伤和立功受奖。1952年转入海军,任快艇支队长。1963年任舰艇研究院一所所长。1966年任舰艇研究院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院科研工作,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0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5年任海军装备部副部长,兼任以上三个办公室的主任。1979年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6年离休后,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一等奖。已出版100多万字的文集《回顾与思考》、《万里烽火·千里波涛》、《博海心酬》和三本诗词集。2011年病逝。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