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五十年代研制核潜艇走过的路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3)
时间:2022-08-19
来源:未知
作者:听雪斋书馆
点击:...次
代表团报军委同意,批准刘杰带二机部人员提前回国。赵仁恺因当时还没参加09研制工作而未被留下来。
军委同意代表团按预案抛砖引玉,以座谈讨论方式,请苏方对代表团带来的《我国原子动力潜艇初步设计设想》讨论一下。对技术参数等问题进行讨论后,由尤子平为代表团起草了一个临时讨论文件。
苏方在技术谈判中提出,只同意以书面形式讨论,勉强接下了中方提交的文件,答应尽快提供咨询。直到1959年4月上旬才给予了“无可奉告”之类的答复,但苏方在信件中还是提到一点:核潜艇排水量××××吨以下做不出来。
此时,尤子平已先期回国。留下的海军人员继续与苏方谈判。林真回到莫斯科的北京饭店后对陈春树说:“苏联人讲,对原子潜艇没有准备,但苏方可以给629潜艇和6633潜艇。你是搞过6603的,你准备一下,中国要不要6633?”陈春树凭多年造艇经验回答林真部长:“要6633,它是6603的改进型,从它身上可以取得一些经验,6633的性能比较好。”最后,苏振华采纳了这个建议。
苏振华在苏联一直等到1959年2月4日,与苏联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席阿尔希波夫,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共同签订《关于在中国海军舰艇制造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后简称为“二四协定”)。依据此协定,苏联将向我国出售常规动力导弹潜艇(629艇)、中型鱼雷潜艇(6633型潜艇)等,并向中国转让上述制造特许权。
然而,仅隔一年多,1960年8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这使海军建设和发展受到巨大损失。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中国尖端科技的道路。
电器组,由船舶局来的电器工程师林龙济任组长,郭作东任副组长,只有刘炳阳、朱敬观和哈军工来参加工作的汪洋老师等几人。在林龙济组长的组织下,根据室主任薛宗华副部长当时的指导思想,导弹核潜艇上要有哪些电器设备,要做一个初步的设想,首先强电方面大家比较熟悉,但不知核动力对供电有什么要求,这是要弄清楚的。
其次,作为远洋潜艇的特种设备,观(雷达)、通(无线电收发讯)、导航、以及声纳(主动与被动)等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个方面感到导弹核潜艇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可能要有较多的采用,当时首先想到潜艇水下高速航行时需要有自动舵或自动驾驶仪才行,得到哈军工老师的支持,很快成立由刘炳阳同志和哈军工老师组成的小组,从民航部门要来刚从苏联买来的伊尔18型飞机的驾驶仪资料作参考,并请随苏振华政委赴苏谈判的陈春树同志帮助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工作有了头绪,但没有人做(强电工作直到59年新大学生来后才开展),尤其是特种设备无从着手,事情反映到薛副部长那儿,当时海军司令部按苏联的编制设有机电、通讯、航海、雷达、水声、武器等业务长和参谋,都是本领域的专家,薛宗华就与海司联系,请他们参加研究,但为了保密他们不到“造船技术研究室”的办公地点来,而是派人到他们办公室去咨询,当时有陆建勋(通讯)、翟良科、谢某某(雷达)、赵应选(声纳)、机电业务长(姓名不详)等多人介入。
由于要进出司令部,郭作东为现役军人比较方便,此事就由他经手了。他们这些人的专业使他们非常了解国内外的情况,此事对研究工作帮助很大。
这期间,薛宗华又派郭作东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联系和了解艇上要装的导弹情况,在船体组副组长李建球的具体帮助下,将装艇导弹的诸项要求列出(直径、高度、重量、入水深度、在艇上装多久、什么时侯供货等),经薛宗华过目,提交给五院。
这次谈的时间很长,郭作东得到的结论是:现有的导弹是不能上艇用的,必须研发潜艇专用的导弹,而且现在尚无条件,也非短时间能拿得出来。但郭作东也有另外的收获。他讲解了艇上需要供导弹的战术诸元,如达到原子钟精度的准确时间、艇的实时动态水平面(准确地平面)、实时动态精确经度和纬度等。导弹要根据这些数据输入导弹的控制系统。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经过这段时间的集思广益,薛宗华感到强电和常规观通不是难题,而对水下精确定位和自动化(涉及核动力装置和作战指挥方面)没有底。经过他与新成立的海军科研部于笑虹部长商量,决定将水下定位问题提交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研究。
1959年2月,中科院一些专家在天津开会,会议由新技术局局长谷羽和于笑虹、薛宗华共同主持,军方郭作东也与会。会议确定了研究课题,整个项目定名为“惯性导航系统”,简称“惯导系统”。后来根据中苏签定的“二四协定”,引进一艘常规动力导弹艇(629型),该艇装有一套称作“土星”的定位系统,这个项目就合并,由后来成立的第七研究院七所承担。而自动化方面,则连同船体组提出的流体和强度两大课题,于1959年8月,聘请苏联海军研究所三位专家(斯米尔诺夫、卡瓦廖夫等)来华咨询,为期三个月,由李建球、武杰、郭作东三人对口,工作地点在总后招待所,不进入工作区。完成后写出报告,直接呈于笑虹部长审阅,并回答于部长的提问。当时领导担心不要有漏项。
由于核潜艇特种设备的复杂性,在1959年冬成立第四科(此时研究室的组改设为科),调海司张从信同志任科长,在张未到职之前由郭作东暂代。这是一个专业最复杂的科,人员中有学天文、地球物理、遥感遥测、数学、无线电、雷达、水声、导弹、微波通讯等。
苏振华政委在与苏方签订“二四协定”后回国,向党中央、周总理汇报了谈判不顺利及核潜艇吃了“闭门羹”的情况。周总理转达了党中央的决心:不仅原子弹要搞,核潜艇也要搞。他们不援助,我们就自己干。
二机部当时采取措施,调整力量对核潜艇动力进行探索,正式成立了“核潜艇研究设计处”,决定由原子能研究所为研究基地,担任研究任务。
稍后,黄祖洽、连培生领导的09设计组并入原子能所,暂编入12室。那时,可从事09反应堆工作的人员增至三十多名,并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在09大组下面,按专业设立了物理、热工、结构、燃料元件、回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屏蔽防护等若干专业组。
1959年1月,09设计组由孟戈非直接领导。赵仁恺、李乐福分别任正副组长。下面设十来个专业组,正副组长有韩铎、王维芳、周永茂、昝云龙、蒋滨森、潘系人、李乐福(兼)、唐全福、赵善德等。
12室其他大组的组长有杨忠万、沈俊雄、彭士禄(当时尚未介入09工作)等。
1959年9月,原子能研究所体制又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当时组成三条线,其中反应堆战线由孟戈非、连培生负责,下辖12室、101室、4室的堆理论部分、6室的堆材料、13室的核电子学部分、材料堆室,人数达800余。这时,直接从事核动力的人数有百余,反应堆各个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了。
当时,学习、练兵是主要的。只能根据国外公开发表的数据和资料,选定核反应堆的主要方案和主要参数。然后,各个专业组再进行专题研究。为了保密,09都是以学科的名义提出和下达给各研究室的。1959年,在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100多项任务和课题。
1960年6月底,在赵仁恺、李乐福副总师的领导下,完成了《潜艇核动力方案设计(草案)》,1960年7月上旬,在二机部的六楼会议室,向二机部宋任穷部长、副部长刘杰以及邓照明、白文治、马正一局长、李毅所长、冯麟院长,作了两个半天的汇报。领导同志说,听了很受鼓舞,没有想到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竟然拿出一个有根有据的核潜艇动力堆“方案设计”来。中国人民有把握建造自己的核潜艇。
正如后来《当代中国核工业》一书中所说:“该方案设计当时是作为草案上报的,但在后来的实践中,没有什么重大的反复。这说明它在总体上是可行的,这就为以后的研制工作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薛宗华主持09研究室工作期间,非常重视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1958年夏季,在李建球、陈春树、郭作东来到研究室之后,建立起潜艇总体组、轮机组、电气组,他们分别担任小组的负责人。当研究室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后、专业基本配齐,他们分别担任各科的负责人。说来也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人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可谓朝夕相处,也便于技术交流。那时,薛宗华主张群策群力,经过集思广益过程,形成有科学依据的设计思想,体现在技术研究的成果中。(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