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下篇 《蓝色的飞旋》(2)
十二月二十八日,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乔治岛上那银白色的山峰被初升的太阳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这是船队来南极后遇到的头一个好天气。
南极上空的彩云在向飞行员们招手。可是它是否会翻脸不认人呢?“准备飞行!”吴火根果断地说。
飞行员们立刻行动起来。真正的军人决不瞻前顾后。
南极是探险家的领地,不是旅游者的乐土。吴火根他们来南极,早就做好了牺牲的精神准备。
船离码头之前,吴火根看见送来了一大批非常大的塑料口袋。一问,那是准备给牺牲的考察队员装尸体用的。他微微一笑:“其实用不着,留在那里也没什么不好。”他对前来送行的李正路说:“家里,就拜托你们了。"
他们就是怀着这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踏上征途的。
上午八点,飞机一切准备就绪。机长于志刚率领机组人员登上飞机。船上的水兵都涌上甲板,观看海军航空兵这次历史性的起飞。
近处的一座冰崖嘭然塌陷,声如雷鸣。排排浮冰漂荡海面。栖息在浮冰上的企鹅和海豹新奇地注视着飞机,仿佛也在期待着什么。
“开车!”吴火根站在飞行指挥室里发出命令。
顿时,马达轰鸣,旋翼飞转,平台上骤起一阵蓝色的旋风。直升机像一片银色的云,悠然飘上天空,向着美丽而又神秘的乔治岛飞去。
吴火根目光紧盯着飞机,心也随着飞上了乔治岛。眺望岛上那起伏的山峦,玉立的冰川,他从心底油然升起一种自豪:人类考察南极百余年,南极上空留下的都是外国飞机的航迹。今天,我们中国的飞机终于也在这里留下了航迹。
南极的冰原上出现了一个快速飞奔的状如蜻蜓的倩影,那是中国飞机从天上投给南极大地的见面礼。
八
又一个南极的早晨。
寒风挟着小米般的雪粒在民防湾上空飘荡。像扬场,飘走了糠皮,落下了米粒。飞行平台上一片洁白。
还没到起床时间,吴火根就悄悄爬起来,走上平台开始跑步。平台上留下了他的第一行脚印。
几年前有一次体检,医生发现他血压有点偏高,而且身体开始渐渐发胖,建议他加强体育锻炼。于是他每天早晨坚持跑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来到南极也不间断。
寒风像用钝了的剃刀,在他的脸上手上时快时慢不肯间歇地刮着,刮得他手脸通红,他却没有察觉。他不时看一眼平台旁边那个机库的大门。他的心在机库里。
机库里放着两只巨大的木箱。
木箱里装着长城站的心脏--发电机。
十二月三十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在乔治岛举行,建站工作已经拉开战幕,能否尽快地顺利地把电机运上岛,关系到长城站的施工,关系到照明器材和取暖设备的发挥。
长城站站址离 J121 船的停泊点有五公里。大船不能靠岸,小艇运送困难太大,上级决定由直升机吊运。
这是一次艰巨的吊运。那几个以m为单位的数字像火球在吴火根的心里滚来滚去:2.6、1.3、2.1。是木箱的长、宽、高。在船上吊运这么大的家伙,机组的同志谁也没搞过。加上南极天气变化无常,弄不好就会出危险。
现在,仿佛长城站的心脏装进了他的胸腔,压得他透气困难。他把自己的心装进了大木箱。
风停以后,长城站站长郭琨登上了J121船。他是来看发电机的。
“老吴,吊运电机准备得怎么样?现在就看你们的了。”郭琨对吴火根说。
“我们正在研究吊运方案。这么大的东西我们从没吊过。我们尽可能准备得稳妥一些。”吴火根沉吟道。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