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下篇 《蓝色的飞旋》(3)
他听人说过,吴火根曾经出色地组织指挥过装卸潜地导弹和空运核弹头等复杂任务。他值得信任。
这天晚上,吴火根住舱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时分。也是这天晚上,机长于志刚也一直在床上“烙饼”。
南极的暖季是没有黑夜的。白夜的亮光从舷窗上射进来,映在他那黧黑色的脸上,战友们看见了在他脸上从未见过的严峻的神色。
于志刚长得五大三粗,性情开朗随和,兴趣广泛:爱打球、爱下棋、爱玩扑克,爱和人开玩笑。据说,多年前,有一次他在球场上对一个不认识的半大老头出洋相,下场后才知道那就是新来的团长!惊讶之余脸上露出了傻笑,于是有人送他一个雅号:大傻子。
他傻吗?才不呢。他的飞行技术在团里被公认是第一流的。用现任团长郭文才的话说:这家伙,天生飞行员的料。几次执行重大任务,他都完成得很出色。
现在,为了把电机安全运上岛,他失眠了。那成天挂在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作为机长,他知道自己肩上的重量。
飞行员最怵吊挂。吊挂时飞机处于零速状态,高度又低,机身下坠着东西、操纵不灵活,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多年以前,有一架直升机给某化工厂吊装火炬头,在即将大功告成之际,仅因吊索没能及时脱钩而造成机毁人亡。
船上吊挂难度更大。船上甲板面积小,障碍多,为防止碰撞飞机要保持一定高度。但吊索一长又会增大吊挂物的摇摆惯性。使飞机不好操纵。
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矛盾的。前者要加长吊索,后者则要缩短吊索。
“我认为缩短吊索是上策。”第二天在讨论吊运方案时,于志刚说,“我建议把条令规定的十五米缩短到七米。”
这是一个安全而又危险的方案。只有技术高超的人才敢于提出来。
吴火根问李国定:“你看怎么样?”
李国定坚定地说:“我看可以。”
一年前,某军区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头上修建通讯站,有个直径三米的圆形增音井要用飞机吊上山头,直接放进四米见方的坑内。其难度不言而喻。结果,于志刚就像篮球上的投球,一下投了个空心--增音井稳稳当当落在大坑正当中。
作为有经验的政工干部,李国定认为,要相信飞行员。技术问题主要看机长的。只要他有信心,有把握,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干。
“好,就这么定了!”吴火根下定了决心。
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吴火根走到一个老工人面前问道:“李师傅,发电机的重量究竟是几吨?”这已是第三次问他。
“不信你看看嘛,两吨。”老工人不耐烦地回答。
吴火根还是不放心。他考虑,电机出厂时工厂对重量的测定并不严格,而飞机吊挂却对物体重量要求精确,不然就可能危及飞机的安全。为了万无一失,他果断决定减少航油,增大吊挂预备重量。后来事实证明,他的决断是正确的,两台电机都超出了原定的重量,一个27吨,一个2.5吨。
一月五日上午八点。于志刚率领机组人员登上飞机。吊挂开始了。
“飞机在七米高度悬停,旋翼像要削到头皮上了。”一位水兵对他的战友说。
“吊挂时,悬停只一分钟多点。可我觉得那一分钟比什么时候的一分钟都显得长。心里老是说:快飞开,快飞开!”一位随船记者事后向吴火根描述他当时的心情。
由于事先准备充分,两台电机仅用了二十分钟就稳稳当当地送上了乔治岛。为长城站建设送去了动力,送去了光明,送去了希望。
九
南极这地方不愧是风暴的故乡,刮起风来就像鲸鱼喘气,说要刮风呼啦一下就到。能把天和海刮得一片混沌,叫人搞不清是天在上还是地在上。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狂风肆虐,终年不断。最大风速高达92.6/秒,远远超过了十二级台风。一百多米的风柱,能把三四百斤重的巨石刮得满地乱滚,两百公斤重的大油桶,像鸡毛一样被腾空卷走……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