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下篇 《蓝色的飞旋》(4)

一月十一日下午五点钟,乔治岛海域忽然刮起九至十级大风。海上的浮冰你推我挤,上下涌动,不少浮冰在碰撞中变成碎块。小艇已经无法下海,J121船支援长城站建设的四十名突击队员被大风困在乔治岛上。

指挥部的领导焦急地找吴火根商量:能不能用飞机把突击队员接回来?

吴火根看了看已经看过无数遍的气象报告;风速22/秒,云底高50米,能见度1公里。明摆着,气象条件远远超过了大纲规定,不能飞。

吴火根没有立即回答。作为飞行指挥员,他要向他的机组负责,同时还应该向困在岛上的四十名突击队员负责。

“我们研究一下。”他对指挥部的领导说。

出国之前,上级领导再三嘱咐他一定要把好安全飞行关,并且专门规定了比大纲要谨慎不少的飞行条件。现在他完全可以严守规定,按兵不动。岛上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向他追究任何责任。而超条件飞行,一旦飞行失败,他将会陷入一种无法解释、难以摆脱的困境。多少年来勤勤恳恳所做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这种事情他见得太多了。可是,他不能墨守成规,眼看四十名同志身陷困境而无动于衷。他要尽力解救他们。

他并不是在感情用事。他的设想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气象条件虽然超过了大纲规定,”吴火根对机组人员分析道,“但并没有超过飞机的性能。风虽大但海湾里没有大浪,船晃得不厉害,对飞机起降没有多大影响;云层虽低但长城站一带地形开阔,可以在云下低空飞行。”

于志刚认为副团长分析得有道理,点点头说:“没问题。”

飞机很快地从机库里推出来了。于志刚和他的机组人员又一次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飞机。

狂风在静止的旋翼上呼啸,仿佛在向飞行员们示威。随着轰地一声响,硕长的旋翼飞转起来,引擎的轰鸣压过了狂风的呼啸,顿时风声像败了阵似的衰弱下来

于志刚沉稳地把飞机提上天空,挟风携雪向乔治岛飞去。强大的气流使飞机像一叶小舟在波峰浪谷中起伏摇荡。于志刚手中的驾驶杆也不像往日那么听话了。但他沉着操纵,飞机像一只除灾驱噩的吉祥鸟在“风暴故乡”傲然飞翔。

直升机飞临长城站。又冷又饿又乏,被狂风折磨得几乎绝望的突击队员们看见飞机来了,犹如在洪荒蛮野之中看见一只从天而落的诺亚方舟,都激动地欢呼跳跃起来。

四十名突击队员平安地回到母船。

吴火根和他的战友们在南极开创了超条件飞行的先例。在南极考察的六十多天里,179号机组共飞行104架次,运载人员1050人次,吊运物资39吨,为协助南极考察、建立长城站做出了卓越贡献。

179号飞机在南极留下的航迹,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海军的舰载机飞行员有能力在世界任何地区的天空飞翔!

 

1987年1月改于蚌埠

 

(本文系与吴柯合作,原载《萌芽》杂志、《新华文摘》杂志)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李忠效的

【散文报告文学集】

蓝色的飞旋

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下篇  《蓝色的飞旋》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第十四篇 蓝色的飞旋  下篇  《蓝色的飞旋》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