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蓝色土地的儿子 (二) 《蓝色的飞旋》(4)

。屋里几乎没有一件可以算得上家具的物品。一只快要散架的碗橱斜靠在堂屋的一角,水缸的木盖已经破成了12块,用26根尼龙绳串绑起来盖在缸上。放下是平的,提起来是塌的,像把伞……

两个月前,林春霖生前所在部队的一位股长前来处理林春霖后事。当时汀港村拍的电报是“林春霖渡海淹亡”,他临行前还不知林春霖救人的事迹,把林春霖休假时在部队借的700元钱欠账单也带了来。但是一到林家,顿时傻了眼,直觉得鼻子发酸。他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穷的人家。他默默地掏出欠账单,悄悄地撕碎了,扔到墙角。他没有勇气把它交给林春霖的妻子。

美蓉说:“春霖休假时,从部队借了700元钱,现在家里没钱还。你回去以后,就从春霖的抚恤金里扣吧……”

这位股长终于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我仔细察看了林春霖的全部遗物,只有几件部队发的衣服和七八本书。没有日记。最引人注目的一本书是福建省委宣传部编的《雷锋精神在福建》。此书三月份刚刚出版,很可能是他四月份回来休假时经过福州或莆田在书店里买的。书店里新书有千百种,他却唯独对这本书感兴趣。为什么?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有四次五次,那么许多人将可能成为英雄。正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林春霖的英雄行为才更使千百万人崇敬。莆田有个鞋革厂,有两名职工早晨上班时从广播里听到林春霖舍己救人的消息,非常激动,在工厂门口放了一个大纸箱为林春霖的遗孤募捐。他们说:“十元八元不嫌多,一毛两毛不嫌少,就是想对英雄表示个意思。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他一个人,而是为了他这种人!”全厂2000多职工,当场捐款4660元。

莆田笏石镇有位从台湾回来探亲的施先生,从《湄州报》上看到介绍林春霖事迹的通讯后,当即掏出一千元人民币,请县委转交林春霖家属。他说:“这样的好人真是难得。还是大陆青年好。”

施先生的夫人在去福州机场的汽车上听说了这件事,也很受感动,临上飞机前,掏出三千元台币交给司机,请他转交给林家。她说:“他的事迹太令人感动了。

我们在莆田采访结束后,曾向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同志作专题汇报。陈书记说:“雷锋同志做到的他做到了,一个党员应该做到的,他都做到了。林春霖同志是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儿子。”

199010月,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政委魏金山签发命令,授予林春霖烈士“爱民英雄”荣誉称号。

1991 1 月,在全国“双拥”工作代表大会上,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听了林春霖事迹报告,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将军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林春霖的事迹使得千百万人为之动情。

林春霖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又在西沙的海岛上工作了八年。他的一生与大海为伴。他把青春献给了大海,他把生命献给了大海。他是蓝色土地的忠诚的儿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记忆是无限的,林春霖把有限的生命融进了无限。人民铭记着他,大海铭记着他。

 

1991.2.19凌晨于丹东金山湾

 

(原载《十月》杂志)

 

本网站近期连载李忠效的

【散文报告文学集】

蓝色的飞旋

本集已连载完  感谢阅读

第十九篇 蓝色土地的儿子  (二) 《蓝色的飞旋》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第十九篇 蓝色土地的儿子  (二) 《蓝色的飞旋》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